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样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目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一)关注学生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是活泼好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学习态度的变化,知识掌握的程度。比如课堂上,老师对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在课桌下玩玩具,教师应该对他进行引导;又比如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我们教师应该了解、分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特别是留守儿童,教师更要尊重、关心、牵挂他们。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堂是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或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或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都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强还是弱?这一切必须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话题。课堂上,突然尖叫,教师应了解其原因,如果是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课后教师要和学生沟通,让他明白扰乱课堂秩序是不对的。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演讲者。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

(三)关注学生道德发展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学生道德培养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素养,因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素养,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利用各学科、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善良、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有教养,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强调教师个人的成长和提高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一)教师知识素养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要想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知识素养,完善自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或者自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引进探究的教学策略。传统式的教学,教师主要任务是讲授,要求学生尽量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教师应用探究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吸收知识,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武隆县白马镇的“314”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教学策略。因此,探究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历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探索适合不同性格、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特征学生,以及不同教学材料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三)教师教学手段的改变

现在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教学也不例外,也已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掌握和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

三、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 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

(一)参与状态: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如果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发言,自觉地进行学习,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得当。反之,我们应该调整教学方法,才能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思维状态:课堂上,学生如果围绕课堂设计的讨论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流畅、有条理;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说明学生很好的参与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注意状态:课堂上,学生如果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全神贯注,回答问题具有针对性。说明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四)情绪状态:课堂上,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能长时间保持积极性,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兴趣;学习过程愉悦,学习愿望不断得以增强。课程目标得到落实。

(五)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友好分工与合作;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懂得了合作、尊重、友善的品质,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六)生成状态:学生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说明在教学中落实了课程教学目标。

总之,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参与,逐步形成一种体现学生行为动力的有效学习机制,建立良性的学习循环,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希望,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现代技术将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创新活动,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