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改革。怎样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

随着课改实验教学研究的深入,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许多改变,焕发出人文气息,冷面孔少了,简单、粗暴、挖苦,甚至随意谩骂就更少了。但是,也随着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1、评价的语言、动作机械单调:“真好!”、“你真棒!”、“真不错!”……个个发言都是这样的评价,到底好在哪、棒在哪,学生也弄不明白。2、教师评价就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多余而无效,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3、轻率下结论,有时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就加以否定,有时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也不再启发,有时学生说得不到位教师也不及时点拨提升。4、激励手段单一、过频过滥。小红花、大拇指、智慧星等过频了,学生只注重奖品,不注重学习内容,达不到激励的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副作用不容忽视。

而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还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想结合,更应注重定性评价。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语文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良好的、恰当的、激励性的口头评价、行为评价、奖励评价等,都会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文素养的积淀、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语言的满意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各方面做出针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