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小朋友们,昨(今)天是什么节日呀?(中秋节)大家有没有吃又香又甜的月饼呢?中秋节是在农历的八月,那大家知不知道,在九月的时候也有个节日,叫重阳节?古代,数字六为阴,九为阳,【九】九月九日就有两个阳,所以就叫重阳节。【月九日】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有一首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这里的山东是指有泰山的山东吗?(不是)这个山东说的是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蒲州,现在的山西省境内。(板画)

2.中秋节咱们有吃月饼的习俗,那重阳节呢?我们这就去诗中找一找。请小朋友翻开书到36页(开书标志,自由诵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哪位小朋友最先找到?你是从哪句知道的?还有没有?(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登高,插茱萸)。

5.再读古诗;

中秋节,大家吃月饼、赏月可开心了,那王维过重阳节写这首诗时是不是也很开心呢?为什么?咱们一起来看看。(范读全诗)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小朋友们,这句诗中有两个“异”字,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王维为什么离开家乡和亲人呢?

出示背景材料:他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想家、想念亲人。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王维就创作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④过节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谁能给“独”组个词?

②口头填空:用刚才的词语来帮老师填个空好吗?

身处长安城,看着别人都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我感觉自己好__;

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在一起相聚的时候,我真的__啊!

③指导朗读。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王维当时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想念自己的家),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更加想家了)

他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想念亲朋好友),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加倍地想念家人朋友)

3.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小朋友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请大家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感受兄弟情深。

1.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想象画面: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帮助理解)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兄弟心中深深的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过渡语: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

感受了古代诗人王维的思乡之情后,小朋友们可以在课后去欣赏一下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体会现代诗人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