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9月27日,农历八月三十。谁来告诉老师。农历八月有一个传统节日是? 对,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节到了,你会做哪些事情?

生:吃月饼。

师:还有呢?你还想到了什么?这天晚上的月亮是不是格外圆?是啊,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 师: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齐读课题。解题。

 读课题。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很了不起!谁再来读读? 全班跟老师齐读课题。

解题:从是的题目中,你读懂了哪个词?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九月九日:时间,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2、山东是山东省吗? 师: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作者是山西人,这里的山东是指 是华山以东,是作者是家乡。

3、那么这个题目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唐代诗人,山西太原人,太原在华山以东。题目中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15岁那年,诗人离开太原,只身一人来到长安,一呆就是5年。在一年重阳节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们曾今刚学过他的诗歌„„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先学)

1、明确自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36页,注意听好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难懂的地方,可以查看注释,或者大胆地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放开声音,读吧!

2、个别读。(教师适时指导。)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再读一遍。 师:请位同学来读一下?

3、齐读。

四、精读

 初入诗境。

师:再读古诗,读完后,告诉老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孤独。 思念家乡 哪句诗让你感受如此深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由“独”、“倍”入手,体会孤独。

师:“独”是什么意思?异乡呢? 同学们,可不要小看这一个“独”客字呀,它巧妙地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他漂泊在外,他身处异乡,他举目无亲,他感到了什么?

生:孤独。

师:你读到了作者的心里。就请你带着这份孤独,读一读这两句诗吧?诗人漂泊在外,他多么地孤独,再找位同学读。

师:“独”字读得很有味道,我能感受到你再强调作者的处境,他是漂泊在外的人啊!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 “倍”是什么意思?加倍,更加。重阳佳节,诗人比平常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念亲人。这一刻,他更显孤独! 这两句诗连起来怎么说? ——作者独自一人漂泊他乡,每当到了重阳佳节 就加倍地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他是多么渴望回到家乡啊!可是他能回去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这份难言的孤独吧!

 情境渲染、引导想象,深化理解。

师:重阳佳节,秋阳高照,作者漂泊在他乡,想到此刻兄弟们一定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钦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望了, 唯独——少了他一人。这是多么令人惆怅,令人伤感! 齐读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回归整体,吟唱升华。

有感情诵读全诗。

师:在团圆的佳节,在繁华的京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故乡,是亲人。浓浓的乡愁成了诗人心底最难以割舍的情节。 让我们带着和诗人同样的感受,齐读整首诗,读出这份令人伤感的乡愁,好吗?(齐读)

五、 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浩如烟海。出示《静夜思》《游子吟》。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细细地去读,去想,去品味。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