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一篇讲读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文章以时间为序,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美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文本的主体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的爱;而客体价值则体现在,对于同一件事,或同一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的。 在文章本体价值解读上,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采用“抓人物语言朗读,表现说话者语气。”、“品读重点句子感悟文本内涵”、“现场采访,填补空白”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如妈妈评价后的一个“嚷”字指导朗读,“爸爸的诗只有十行,可是他却读了很久很久”,的重点句的品评。 而对于客体价值,主要采用分时间跨度,递进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七八岁的孩子、十几岁的孩子、成年后的作者,对“美极了”和“糟透了”的不同理解。

对其解读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七八岁的作者,只关注评价的结果。引导只读父母评价的语言。

2、几年后的作者,开始关注评价的客观性。引导学生抓父亲的动作。

3、成名后,关注评价的动机,采用追问理解的方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问父亲由学生充当父亲的角色现场接受采访:当你看到这首诗时,你怎么想的?难道你不怕巴迪伤心吗?你不怕他因此恨你吗?通过这三个采访问题,就勾画出了巴迪父亲的那种隐藏于心的爱!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读书的引导完成教学任务外,我们还要通过课文给予孩子怎样的思想引导?因为这种情感的积极引导远远胜过认知本身。 结合上面所谈,在课的结尾中,我设计了一个“跳出文本看生活”的环节,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谈一下个人受到的启发!引领学生从读书方法(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是重复性读书的训练)、课文内容认识内化概括,引领如何面对父母、老师、陌生人的批评和指正,近而引申出爱,不仅仅限于父母,理性的对待别人的评价! 以上是我针对我个人设计并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看法! 课堂永远因预设而生动,因生成而精彩。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不断反思 《“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一篇讲读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