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中国教育的历史,教师这一职业的形象,可以说是几经变化,最初,教师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夫子,圣人的形象,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群弟子,记善言。于是乎,孔夫子所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妙语箴言,记录在册。其后,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大约教师的形象多是以孔夫子为蓝本的,并无大的突破,只是一蟹不如一蟹,教师从圣人先贤堕落为很多年不得考取功名,郁郁不得志的老童生。

时移事异,老师的水平不同了,学生的身份也变了,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到只有纨绔子弟才读得起书,士大夫所崇尚的耕读传家,那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罢了,真正的耕读传家者又有几人欤?这其中酸甜苦辣的历史,又有几个付诸汗青了呢?寥寥无几吧! 在这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大约只有韩愈对老师的工作做了一个界定吧,(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只晓得这一名篇。有哪位知道更多,如蒙赐教,必当感激涕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现在的话来说,所谓“传道”,就是要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授业,解惑”听起来才是教师的才华展露之地。对于重视思想教育这一点,古往今来,都是共同的, 还是 《三字经》说得清楚,首孝弟,次见闻。孝悌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样的思想教育的要求,要求教师同样也要是一位在道德品质上中规中矩的人,或者说是道德的模范,“中不偏,庸不易。”“讲道德,说仁义。”所有的这些《四书》、《五经》的规范,就成了教师做人的规范,所谓师道尊严,是必须遵守的。而完全不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为他们不是圣人,不是先贤。这样的统一模式的要求的结果就是千人一面,万马齐喑,并不觉哀。 苦难的旧社会过去了,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老师也翻身了,但好日子并不长久,很快,真正教师成了臭老九,他们的任务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挨批斗。讲授知识的课堂被工农兵占据,成了忆苦思甜的大会战。知识没用了,老师臭了。

乌云过去,真理正义再次成为胜利者,于是,教师的命运再一次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臭老九,一下子变成了香老师,而且,在几千年的历史上,破天荒地有了自己的节日。虽然这一过程刚刚持续了20几年,而且还将持续下去,但不可否认的就是教师确实再逐步地引起社会的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逐步地提高。 啰嗦了这么多,但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地思考一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老师形象千百年来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可以用一句古诗概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换句话说,老师的形象就是一个不求名利的奉献者的形象,而且在其他方面比如穿着打扮,有一个无形的标准,那就是要像老师,要为人师表,要从里到外都做到,在方方面面对老师的形象加以无形的约束,如此一来,几乎把所有的老师都变成了一个模式,评论你像不像一个老师,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一概而论,或许不太好把握,范围缩小,缩小到小学老师的范围,如果让我们每个人概括小学老师的形象,可能必定要有的关键词可能会有几"心":爱心、细心、耐心等等,似乎很少提到渊博、率真、个性等等,似乎那是要大学老师才有的,小学老师作为启蒙教育的开拓者,要琐碎小事,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才像一个小学老师,处理事情不能够简单果断,不能够斩钉截铁,不能有任何一句言语刺激到学生,这样的要求,近乎苛刻,由此,小学老师打上了深深的职业烙印,如果你注意观察,在言谈举止中,不出五句话,你一定可以下结论,这是一个小学老师。因为他们说话不断重复,严重者到了唧唧歪歪、婆婆妈妈的程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