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了上这节课,你们课前准备了什么?

学生:预习。

老师:怎么个预习法?现在要请另一位同学发言了。

学生:就是写出不同的读后感。反复地读,读熟了,就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想。

老师:预习,就是要反复地读。读熟了。有没有把感想写出来?

学生:有。

老师:都写了吧。

学生:写了。

老师:还有呢?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谈自己对自己对某段的理解。

老师:还有吗?

学生:比如你赞同这句,为什么?或者反对哪句,为什么?

老师:哦,就是这些都可以针对整个文章发表自己的感想。

学生:还有就是可以给人物作评价。

老师: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课前要做的基本功。我在外面听你们上的第一课时的时候,也在想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比如说,“振聋发馈”这个词语,你们理解了没有?

学生:理解了。

老师:谁来说一下。

学生:我来说。“振聋发馈”就是用语言文字来唤醒糊涂的人。

老师:就是有些人对某些问题认识还很模糊,像一个聋子,象一个思想处于昏睡状态的人,听了一席话以后,眼睛明亮了,耳朵也听得很清晰了。这个词就说明一席话对你的影响是多么的深。上一节课,你们觉得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没有。哇,声音这么响亮。你说,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学生:课文第12自然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他所遗留的角膜仍会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为什么要用“怎样的一种骄傲”?直接说骄傲不就行吗?

老师:你看,我要是这样读的话,“这是一种骄傲”,“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感觉会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老师:这里面至少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句式的表达上一样吗?“这是一种骄傲”,“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句式表达上也不一样。你说。

学生:让我们思想也跟着课文去,因为他加了“怎样”嘛,就是让我们去想,她是怎样的骄傲。

老师:这里面也留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到底是怎样的骄傲,我们可以再把文章理解一下,可以把文章中特别重要的,就象上一节黄老师反复强调的某些段落、某些情感、某些问题,重新来理解一下可能我们就能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文章题目能不能改成“爱心捐赠”?

老师:哦,而不是“永生的眼睛”,是“爱心捐赠”。可以这样改吗?

学生:可以。

老师:你说一下,“爱心捐赠”跟“永生的眼睛”一样吗?这里的“永生”是什么意思?

学生:永远存在。

老师:人的眼睛可能永远存在吗?

学生:不可能!

老师:人的眼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吗?

学生:不可以。

老师:其实人的眼睛都只有一个,(学生:期限)对,就像人的生命一样,都有期限,都有个生命长度的限制。比如说,到我们老的时候,眼睛会得白内障;眼睛老了的时候,有一个词语叫“老眼昏花”。老了以后,有的还会视力失明,生命都有一个衰老的过程,那眼睛也是有生命的,但是这里为什么会说“永生的眼睛” 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