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塑艺术源远流长,一块看似寻常的面团,到了艺人们手中,三捏二塑,就成了栩栩如生的事物形象,引得围观的大人和孩子们连连惊叹。其实,这门集平面美术与立体雕塑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不仅仅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的手艺,也是学前儿童的手工美劳课程之一。如今,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因其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备受社会的关注和孩子们的喜爱。

孩子在玩中学更快乐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看爸爸妈妈包饺子,自己在一旁拿块面团捏小人的经历。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面塑正好让孩子们在玩玩捏捏中,发展动手能力,变得更加“心灵手巧”,同时收获快乐。

孩子们眼中的面一直是白色的,而面塑这项艺术赐予了面各种好看的颜色,并且可以随便玩。多彩的颜色,各式的形状,经过一阵思考和“鼓捣”,不一会儿,手中的小鸡、小兔、猪八戒、孙悟空就逐渐成型了……

在一边玩一边思考的过程中,孩子动作的力度、协调性、灵活性得到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对形状的把握和造型能力得到提升。看着一件件作品从自己手中诞生,同时也让孩子更加自信。

老师的作用很关键

第一次拿到彩色面团时,孩子们总是格外兴奋,马上就要开始动手制作,但往往是乱捏一气、虎头蛇尾。一块面团要想成为一件作品,必须要经过搓、压、揉、贴、穿、捏等基本技法。所以学习初期,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关键。

比如我要教他们捏一只彩色的蜗牛,孩子们首先会想“蜗牛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还会问:“蜗牛的壳那么复杂,怎么捏呀?”学龄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是很强,因此,我会手把手地教学,一次次地示范,直到孩子们能掌握面塑的基本方法。

之后,我不再一步一步地带着孩子创作,而是引导他们从身边的水果蔬菜、花鸟鱼虫、卡通动物等开始,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逐渐领悟面塑造型艺术的特性,在脑海里对作品形成初步认知,然后选择已掌握的制作方法来进行创作,从而不断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品不要纠结“像不像”

经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很多家长常拿孩子的作品和老师的示范作品进行比较,在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是个“四不像”之后,有的家长还会非常严厉地批评孩子。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要知道,儿童面塑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艺术家为目的,而是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孩子通过面塑活动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表达出来,可以说每件作品都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一味地用“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很容易让孩子认为,所有的东西都要用相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从而失去了面塑活动过程中原有的思考、创造。

面塑是一种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让您的孩子来感受面的奇妙,体会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造型艺术带来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