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与教师共同体验学习过程,而且还主动地进行分析、内化,建构为他们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新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探索者和追求者。而狭隘的空间无法使他们施展手脚,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也无法培养出积极的探索者。只有拓展探索空间,开拓探索途径,丰富探索内容,使学生在相对开阔的学习空间中活跃思维,释放情感,才能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要增强综合意识,注重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开放的语文教学,要求克服封闭性的学科观念,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让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而且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运用多学科知识,参与处理学习中的问题,增长知识。例如学习古诗《江雪》,让学生用画笔描绘诗中的景色等。开放的语文教学,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为重点,融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一次我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 “麻雀”,理由是老虎、狮子和狐狸都是兽类,麻雀是鸟类。我没有及时作出评价,而是问:“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学生又说:“麻雀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说:“麻雀爱吃粮食,老虎它们爱吃肉。”“麻雀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麻雀只有两只脚,其他三个却有四只脚。”……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语文教学是一种个性化展示的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会思考,更会表达,更会写作了,而语文教学的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充满情趣和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