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桌上有两支铅笔,有人就会有意识地对两支铅笔进行比较:哪支铅笔长些?哪支铅笔短些?长多少?短多少?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建立数感就是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这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

那么,到底什么是数感?《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况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

一、体验生活,启蒙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的问题变成数学学习的对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数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是要学生主动去感知、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周围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感知了数感。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时,我先和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然后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准备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样币学具。在活动中要求:用10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学生互相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买了哪几样东西,每样商品多少钱,总共用了多少钱,是如何进行计算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更好地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从中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从而感知了数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