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今天,教师和教研组要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型”个体和群体的观点正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研实践中,教师反思意识的旁落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有所行动,也大多注重对具体实践结果的粗浅回顾,缺乏对实践本身(实践过程)的深入反思。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水平一直以来得不到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何谓“反思”?古时就有“反诸求己”、“扪心自问”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等论说,当代众多学者如熊川武教授等提出“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群体亦然”的主张。美国学者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近年来,受国际教育研究风气和国内教育改革需要的推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兴起对“反思性教育实践”的关注和研究。熊川武教授将反思性实践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之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研活动呼唤反思性实践,那就意味着,必须对传统的那种仅就一次活动进行简单地回顾或“修补”式的活动形式做出改进,它不应该只满足于停留在“浅尝辄止” 的层次,而应该要求所有的参与者以自己或教研组成员的特定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并对其所做出的决策和具体行动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进行“定向式”的审视与分析,继而以此为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策略调整和再实践。如此,就能够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育活动机制与模式,推动教研活动持久深入的开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学校教研组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就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如果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大力提倡和贯彻“反思”理念,则更能保证教研活动目的的达成:一方面,期望通过活动中教师个体和群体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探讨来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期望通过教研组全体教师对教研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和反思来逐步完善教研活动的流程,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总之,教师和教研组成为“研究型”个体和群体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需要。教研活动中强化反思性实践是完善教研机制、构建“研究共同体”催生“研究型”教师的有力措施,它也必将成为新时期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在教研活动中强化反思性实践的必要性

教研组作为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基层教学研讨组织,其所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大多以日常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并以课堂活动质量的提高为要旨。因此,教研组所开展的研讨、探究活动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其最大特点是将教学实践与主体反思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不断地对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式和过程等做出适时的修正和调整,即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实践。这就清楚地表明,将“实践”和“反思”合二为一的反思性实践活动,是教研活动的本义,也是教研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条件。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