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上学期,学年组的老师们在一起研究确定小课题时,当时有3个小课题引发了我们的共鸣:其中有关于识字教学的,有关于看图写话的,有关于朗读指导的。这些小课题来源于我们教学实际中亟待解决的一些实实在在困惑与疑难,也想借“小课题,深研究”的教研活动,为这些问题找到突破口。本次我选择了“如何有效进行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这一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究竟把它融入到哪一篇课文之中,着实让我费了一番心思。朗读指导是因课文而宜的,又因为是25分钟的课时,还要考虑到课文的篇幅,如果是节选某一个段落的话,可能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感情的连贯性会受到影响。于是反复斟酌,选定《古井》一课。当我满怀期待想上网搜索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可以参考的资料时,结果根本找不到任何资料可以借鉴,好似泼了一盆冷水,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不被人关注,所以留给我发挥研究的空间才更加广阔。这样一番自我安慰,在读了不计其数遍这首小诗之后,我豁然开朗: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喜欢课文,那么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精彩的。

回忆当时课堂上既短暂又漫长的25分钟,让我至今始终记着那句出乎意料的“非深常深”,让我惊讶于那句实在的“刚深刚深”,这种真实的生成远比完美的预设更具魅力,更吸引人,而也正是这种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课堂状态,对我的考验与挑战是很大的:课后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会出现把“非常”拆开的情况,很是匪夷所思,解铃还需系铃人,后来我从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很深很深”的例句,对他们产生了误导,就认为一个括号里必须填一个字。我恍然大悟:如果我在备课时设计再周全一些,如果在当时的课堂上我再追问一句,如果我能适时继续引导括号中可以填两个字的词,学生的思路可能会更加开阔,教学效果定会更加完善。然而这只是如果,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由此我深有体悟:课堂教学的遗憾是经验,是教训。

在我们组内集体研讨评课时,带给我的启发颇多。比如孙冬梅老师提出,这节课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挺别致的,但面面俱到,是否会显得不够突出重点?针对这一问题,我谈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因为我把这节课定位于“指导朗读”,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都是为朗读服务的。如果不把这节课放在这样一个小课题之中,或许我不会把它细化到每个字,每个词。可能有些自圆其说,也仅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 张亚君老师在她听课后借鉴了我指导学生对“丢”“可惜”等词感悟的教法,在他们班的学生中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我非常欣慰。 王斯亮老师建议我在本课设计中应增加一个朗读全文的环节。我认为很合理,其实这也的确是被我因时间关系而放弃的一个小环节,被老师细心的发现,感谢老师们的认真听课。

此次在我校“小课题,深研究”的精品课展示教研活动中,我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宝贵的自我历练。课堂永远是老师生命的战场。课课精品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何谓精品,我想:精心的备课,精彩的互动,精细的反思,就是精品。 真诚的希望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能有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锻炼的机会。

我相信: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每一次成长都是收获,每一种收获都是财富。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本次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小课题,深研究;大成果,精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