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马》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徐悲鸿专心致志,刻苦努力的精神,所以文章运用“追车看马”、“生活在马的世界”和《奔马图》这几个典型材料,将徐悲鸿刻苦画马的精神和他的伟大艺术成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二年级学生接触的是注音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制定了“把朗读训练和词语教学紧密地结合,在品词析句中体验语文的魅力”,这一教学目标,抓住“举世闻名”、“一望无际”、“功到自然成”这些词语进行学习,达到教学效果。

文中对《奔马图》的介绍,语言形象,给人极大地想象空间。在教学这篇课文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达到课前把两类生字认熟、能够去掉拼音会读,给田字格里的字组词,借助书本上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能把课文读流利。教学过程中,在识字这一方面,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我只对几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重点检查落实,看看他们掌握的情况,这些学生掌握了,别的学生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在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此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运用。

我在第四自然节解决徐悲鸿笔下的各种马及《奔马图》这个环节时,通过图片,音乐,文字多方面结合,让学生自由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展现在眼前的《奔马图》,并且在小组内讨论,练说。训练学生的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且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在课的最后,我请学生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徐悲鸿的认识朗读全文,但是没有最后读完,随即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课文读给家人,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如果我的语言能更准确些,要求更明确些,学生会更好的理解老师的意图。例如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像徐悲鸿一样,坚持不懈,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老师给大家留一份家庭作业,请大家回家朗读课文,把徐悲鸿这幅《奔马图》介绍给家人,相信经过你们的努力一定会介绍得非常形象、生动。因为功到自然成。”我觉得,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了这种精神,这样设计,目的更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至用,我认为有的学生可以把介绍《奔马图》的这段话流利地读给家长,有的学生也许会熟练的背诵给家长听,这样使他们更能体会到只要下功夫“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所以,对课堂生成的内容的驾驭能力、思维、语言组织等各方面能力还要不断提高。

在这节课,我觉得教师的话说得有些多,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在朗读上,指导还应再具体一些。对徐悲鸿画马的“痴迷”理解不够深刻,学生读的方式及互动交流还是比不够多样,以及老师的评价语还应加强,多运用恰当的激励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叫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的阅读教学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这节课采用先感受词、再感受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徐悲鸿的勤学苦练。感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读词、造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有比较句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为了帮助学生读出徐悲鸿勤奋、刻苦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自读、小组交流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读、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比赛读·····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理解。通过教学我觉得教学过程中有些不足之处: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窄,不够大胆好像不敢说一样,总是那几个学生发言,在朗读课文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朗读声音不够响亮,而且总是那几个学生敢举手起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朗读的机会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没有设计好问题:应该设计:你从徐悲鸿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呢?应该抓住这几个问题紧扣主题,层层深入,又适当地进行拓展,将语文与生活,将学文与做人结合在一起,从思想上让学生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