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智稚嫩、敏感脆弱,并且很信赖父母,他们没法意识到“开玩笑”和“真心话”的差异,往往会100%认同父母所说的话。一些吓唬的话语,会让孩子安全感不足,内心恐慌,形成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变得胆怯畏缩。

有医学研究表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各组织器官较为脆弱,功能亦不完善,防御恐惧的能力较弱,受惊吓后时常会有恐惧情绪滞留,使内分泌功能受损,导致发育减慢,还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听、视力下降,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导致心理障碍。

同理,“不乖就让警察叔叔抓了你”、“再哭就让医生(护士)给你打针”等恐吓的“经典语¼”,不但让警察、医护人员这些职业无辜“背锅”,更让孩子的认知走进各种“误区”。比如,真正遇到困难时,孩子却不敢向警察求助,会为其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隐患。

1、 会让孩子内心矛盾迷茫

当吓唬的话成了管教孩子的“法宝”,时间长了,孩子听多了,就信以为真。

可是,等他渐渐长大,却发觉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好像被“忽悠”了一样,他的内心便会很矛盾、迷茫,同时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一点点减少,亲子关系也有可能产生疏离感。

2、 难以让孩子认识到错处

你以为,一吓唬,孩子就驯顺了,但这只是表现,孩子内心的“小宇宙”是否在风起云涌,你却未曾留心探究。

有的孩子有逆反心理,你吓唬多了,他熟视无睹,就像“狼来了”效应一样,只会觉得不屑。

有的孩子迫于家长的威严,表面上很“乖”,心里却自有想法,只是不敢或不愿表达。

如此一来,家长就没法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错处,也不清楚孩子的心理变化,教育效果、亲子沟通都大打折扣。显而易见,在教育孩子时,“吓唬”是一个“下下之策”。

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以温和、明朗的方式,来让孩子懂晓事理,让他的心灵天空洒满“爱”与“耐心”的暖阳之光。

3、就算孩子再淘气,父母也得先迅速收敛情绪

孩子惹祸犯错,顽劣哭闹,的确让爸妈心烦意乱,但是在失去耐心前,我们得先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让简单粗暴的“恐吓式”“狠话”抛向孩子。

给自己十几秒时间吧,先冷静下来,才能以平和的态度,跟孩子作良性的沟通。

4、安抚孩子,了解他“闹腾”的原因

孩子捣蛋调皮,别急着“遏制”,不妨先给他一个安抚的拥抱,让他的情绪“缓冲”下来,再慢慢探询他的想法。

比起咋咋呼呼的吓唬,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导。

5、转移注意力,避免冲突

可以带孩子先离开“现场”,换一个环境,给孩子其他选择,去做别的事情,转移娃的注意力,让大家都“换换气”,调整好情绪,再好好地跟孩子“明辨是非”。

6、正面引导孩子

跟孩子订立相关的行为规则,比如要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要洗了手才能吃东西等等,心平气和去正面引导他成长——而不是毫无教育效果地靠“吓唬”来让孩子“懂事”。

7、统一教养观念

跟家里其他带孩子的亲属(爷爷奶奶等)、保姆阿姨等好好沟通,告诉他们尽量不要用“吓唬”的方法来教娃。因为他们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亦是不容忽视。

8、这世上,本没有完美的父母,亦没有完美的孩子。

然而,唯有真诚而不带恐吓的爱,才可以引领着我们不断沟通、不断改变,力图尽善尽美,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一同体验人生每一段不可复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