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幼儿的主体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对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建议和要求,分析了幼儿主体性的特点,并针对当前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何在教育、教学日常活动中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的主体性的几点探索性思想。

关键词:幼儿主体性主导作用角色转变

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纲要》指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的“主导”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而发展又是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并通过各种积极主动的自主行为进行活动的结果。从《纲要》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幼儿的“主体”地位。从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幼儿被动地接受教师“主导”的结果。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只有通过幼儿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亲自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幼儿是发展的主体,是自己的主人。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好好地教育幼儿,才能教育好幼儿。

那么,幼儿园教师应如何促进幼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呢?

一、从教师自身的角色转变做起。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是一个有生长力和生命力的小孩”(《陈鹤琴全集第五卷》)“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陈鹤琴全集》第一卷)从陈鹤琴先生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孩子看成有个性的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虽然意识到应让孩子主动学习,但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我觉得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孩子去探索、发现、形成自己的认知,再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孩子讲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理解再做进一步的正确的引导。这种方式才符合《纲要》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角色的转变,变“教师在前,幼儿在后”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把自主权真正交给孩子。

二、重视孩子探究、发现的能力。

新《纲要》给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更大的灵活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因素,真正重视孩子的探究性学习,处理好角色的转变。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好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能跳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