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新“精卫填海”。让学生将故事重新编写。我以为平时不喜欢写话的学生会愁眉苦脸,但出乎意外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有不情愿的表情。

第二天早读,我走进教室,便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捧着手中的作品凑到我跟前,稚嫩的字迹,但却非常有趣。

有一篇作品充满浓厚的神话色彩,讲精卫被淹死后,炎帝找到龙王大帝制服大海。有一篇写了精卫和大海最后成了好朋友。还有一篇写了精卫和她的子子孙孙终于填平了大海,可是他们发现地球失去了大海之后变成了一片沙漠,后悔了,又齐心协力衔树种,植树造林,渐渐地,大海重回到地球,大海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不再乱发脾气淹死人们,从此,地球上不再有灾害,大家一起快乐地生活。

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着这一个个童稚却充满对地球、人类关爱,充满人情味的小故事,都开心地笑了。

捧读着孩子们富有想像力的小故事,回味着课堂中学生精彩而有独到见解的发言,我感到由衷地庆幸。假如我在课堂上断然地否定那个说“不喜欢精卫”孩子的发言,假如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精卫填海”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也许,这一堂语文课只是一节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课,也许,学生过几天就淡忘了“勇敢的精卫”和“愤怒的大海”。学生在表演、讲故事时加入了许多自己的语言,像“我不会放弃的”、“只要努力,我一定把你填平”等精彩的片断,还加上了惟妙惟肖的动作和表情。在辩论和讨论时,他们并没有局限于书本,的确,用现代人的眼光和科学的角度来审视精卫填海这一行为,并不可取,而我们为什么非得让全班50位小孩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精卫呢?为什么不允许他们将事实上我们心里也认同的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我为我的尊重学生的机智应变而高兴,我恰当地保护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火花的相互撞击,相互融合,创新在求异中进入沸腾状态,我和学生都获得了意外中的惊喜。

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会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