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交流:关于王维,你了解哪些?

二、读诗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读诗。

2、抽生读,其它学生评议,教师引导:①、解诗题;②、纠正读音。

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尝试背诗:闭上眼睛,试着让诗中的文字一个个出现在眼前。

三、悟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哪个景物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2、汇报交流:诗中的哪个景物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中关键词理解诗意。

3、说说诗的大意。

四、品诗

1、美读前两行诗句:渭城的景色美不美?抽生品读体会。

2、过渡:在这么美的景色中,诗人和他的朋友就要分别了,难道就没有一点离情别绪吗?

3、学生轻声地再读前两行诗句,看看诗人把离别的愁藏在哪些景物中了?引导学生品味“雨”、“柳”中寄托的离别时的伤感。再有感情的读前两行诗句。

4、出示描绘阳关以西的景象的画面及元二出使安西的路线图,教师作简单介绍。

5、创设情境:你的朋友元二即将远行,端起这沉甸甸的酒,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6、品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导学生体会酒中蕴含的深厚友情。

7、配乐,学生朗读。

五、拓展

1、读一读有关离别的诗句。

2、欣赏《送别》的词、曲,在歌声中朗读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绵竹市大西街小学:谢多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 “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