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启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主体发展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创造问题、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是好奇、好问的探索的心理,创造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识茅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学习新知识兴趣油然而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导,深入研究。有趣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既是“苦善事”又是“苦中有乐”的趣事,使学生从“要学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教学“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教师一上课就说: “现在我们来做猜谜的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很高兴。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听老师讲述:不论同学们说出的数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5、或3 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一个个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这时大家惊奇了,里面到底有什么“决窍”呢?于是老师就珍机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迷。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急于探索的心情去认真学习了,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事业的成功,需要交往、需要合作。交往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火花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 “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展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对那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学习差的学生,这种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教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特征及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出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根据各自己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①6+4+6+4=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②6×2+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③(6+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了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有些概念教学,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才能认识和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明确的概念。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学本身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教师在讲1/2、1/3之后,让学生用纸析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又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口算除法时42÷3,先让学生借助小棒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把4捆2根小棒平均3等份,求每份是多少?生: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把4捆平均分成3等份,每份是1捆,剩下的1捆怎么办?剩下的1捆拆开成10根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平均分成3等份,每份是4根,把1捆和 4捆合起来是1捆4根,然后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42÷330 12 30÷31=1012÷3=410+4=14这样就使操作成为抽象思维的基础,在这基础上进行归纳口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运算和提高口算速度。在课上,不折不扣地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结果。

四、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富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教师就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及时捕捉和创设各种有利时机,帮助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中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尤其是那些屡屡失败,几乎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比如:课堂提问时,老师可有意识地减少问题难度,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优化练习设计,做到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用途,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还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提高。作业要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这样分层次做作业,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做练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我正在进步”的这种情感,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更加在学习中、思考、创新和发明。

五、让数学走进生活,激活学生动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能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的解脱出来。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学习内容就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在教学中,要尽眼光去观察世界,如:某班有43位同学要去“春游”,门票每人60元,50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买票合算?为什么?活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当然是买43张票,但也有的说买 50张票合算,因为他们可以折八折,这时老师不急于答案公布,而且让他们分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通过计算出是买50张票能打八折合算,因为 60×43=2580(元);60×50×0.8=2400(元)能省158元,通过各种实际例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也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对数学的趣味,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