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意义重大,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引导幼儿“走”好这条路的关键,我认为应该是挖掘丰富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材料。因为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它能使幼儿在操作和支配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经验。

一、生活中处处有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中“科学”部分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强调了要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处处都能接触到数和形。鸟、树、鱼、花、虫、草、人、车、楼房等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数学材料。如:散步时让幼儿点数幼儿园里的树,比比树的高矮,抱抱以感知树的粗细;逛街时点数、比较、区分过往的汽车、行人、楼房和路边的电线杆;在逛商店时,认读商品的价格(主要是认读数字和学报简单的价格)、比比商品的轻重,以及从商品的归类摆放中让幼儿初步感知集合;在带幼儿逛公园时可以点数公园里的花、鸟、树,池搪里的鱼和其他小动物,比比它们的大小、多少,通过帮助它们排队,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走楼梯时,数数有多少级台阶,比比栏杆的长短、粗细等;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材料向幼儿渗透数学意识,能使幼儿亲身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让幼儿在玩中(即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地、轻松地、不知不觉地获得数学经验。

二、活动室里样样是材料

《纲要》的“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幼儿在园的时间大部分是在活动室里度过的,活动室也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环境,幼儿对活动室里的材料都相当熟悉,也很感兴趣。因此,活动室里的物品,从门、窗、桌、椅到玩具、书、小朋友等,都可作为数学活动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去操作、探究和发现。如:通过观察门、窗来发现长方形的特征;通过抢椅子获得简单的关于对应的知识:让幼儿数数有多少本书、每本书有多少页,以及每天组织幼儿点数一组上来了多少个小朋友,全班一共来了多少个小朋友等,来提高幼儿的点数、计数能力;提供颜色、形状、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玩具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比较等数学方法。

另外,活动室的各个区角里的物品也可以作为幼儿数学活动材料。如数学活动区里的数学画册、笔、剪刀、图片、数字卡片、实物卡片、玩具等材料,以及探索角里的各类游戏材料;小“商店”里的各种小商品;“医院”里的各种药品盒子、瓶子;娃娃家的各种器具等,都可让幼儿自由摆弄和操作。这些日常的摆弄和操作,能促使幼儿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幼儿手中出材料

《纲要》中“科学”部分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传授给幼儿粗浅的数学知识,而且应培养幼儿初步的数学技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组织和引导,让幼儿通过看、想、提问、寻找、自己动手或请成人帮助获取需要的数学活动材料,这样的数学活动材料比起由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现成操作材料,在操作过程中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及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提供由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空瓶子(如茶叶罐、饮料瓶、薯片罐、牙膏盒等),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来获得长短、粗细、大小等知识;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正方形学习排序、分类、点数、计数等;让他们在图书上寻找数字(学过的和没学过的),并把它们写或画下来用于学习数物匹配,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数字的认识;鼓励他们回到家里去寻找某种形状的物体,以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些由幼儿自己提供的操作材料摆在幼儿面前时,会让他们倍感亲切,他们乐意去观察、操作、探索,并能有效获取数学经验。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前,幼儿对客体的操作对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幼儿来说,操作实物具有决定性意义。知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中发生的。要促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数学教育要注重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