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力,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从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上来说,引导幼儿采取“照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孩子完全依照老师的示范进行各种活动;其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幼儿的头脑当成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而不是生产知识的“工厂”;其三、从教学活动的评价模式上来说,老师只喜欢“记忆型”、“反映型”的幼儿,喜欢上课循规蹈矩的孩子。这样的教学只是一种 “跟我学”、“复制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幼儿的思维空间,遏制了幼儿的创造性的萌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展的乐趣”。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关爱尊重具有创造性的幼儿。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这些要求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先进儿童观,表现出对传统儿童观的突破。

对于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要热爱、尊重、信任他们,对于每一个探索创新活动,教师都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因为幼儿只有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心理环境中,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凡是创造性较强的幼儿大多具有顽皮、淘气的特点,他们的所作所为经常让老师觉得不知所措,因此也就很难容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就面临着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你不能要求孩子课堂上总是那么安静,课上、课后总是那么听话地跟着你转,更不能对积极好动的、喜欢追根究底的幼儿满怀讨厌之心。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却是求知的表现。只有满足了他们的好动、好玩、好问,孩子们玩得舒心,才会学得轻松,教育才算成功。我们应该明白,在顽皮甚至越轨的行为中也可能蕴藏着孩子的创造力。当孩子在场地上互相追逐、奔跑的时候,他们可能是在模仿警察抓小偷,或者是在学着运动员比赛;当孩子把自然角里养的小金鱼拿出来晒太阳的时候,他们只是想小金鱼在水里呆的时间太长了,应该到外面晒晒太阳玩一玩啦。这些都是孩子们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表现。教师只有留心观察、悉心诱导,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培养其创造能力。

二、运用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创新知识结构。

任何新的形象、新的设想的产生都是对已有表象与观念的选择、加工与改造。创新知识结构为创新活动提供原材料,他们存在着“正相关”。幼儿的知识结构越丰富,萌动创造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他所进行的活动新颖程度必然会受到限制。《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1、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大自然和社会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丰富孩子们的内储表象。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与自然同乐。如在明媚的阳光中带领孩子们一起看花草,捉蝴蝶,认识各种树木(如柳树、桃树、水杉、梧桐等);秋天到田野观察丰收的景色,到郊外去捡落叶,赏菊花;冬天则欣赏雪景,感受气候的变化。平时经常带他们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参观小区、超市、银行、邮电局、医院等,帮助孩子们学习社会常识,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创新的知识结构。每次活动,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受益匪浅。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