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的情况表面看来是个儿童语言发展问题,其实,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所谓自我意识,其实就是对“我”的认识。所以,这个问题是个怎样帮助孩子认识“我”的问题。

自我意识的萌生

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一些简单片断的感觉、动作和本能的反射,因而和一般的小动物没有多大区别。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分不清自己的身体与外界有什么区别。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1岁左右,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最原始最初级的形态。这时,儿童逐渐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来,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比如,儿童发现咬自己的手和脚,与咬别的东西如玩具等,感觉不一样,儿童会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周围叫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就会感到非常困惑:虹虹不是我吗,怎么是他?

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这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

四招教会宝宝认识自己

为了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家长应该给孩子哪些帮助呢?

首先是积极回应孩子的行为。

在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孩子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区分自我和他人上,并且在小脑袋里慢慢勾勒出一个最初的朦胧的自我形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爸爸妈妈对他们行为的反应尤为重要。爸爸妈妈要对孩子的行为变化做出积极反应,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比如,孩子咬自己的小手,拍打妈妈的脸的时候,妈妈要给予恰当的回应,让孩子了解到,这是宝宝的小手,这是妈妈的脸。

其次是引导孩子多照照镜子。

镜子是个奇妙的东西,妈妈抱着孩子在镜子前,孩子会好奇地用小手去抓镜子里的“宝宝”,这时妈妈可以鼓励他去做。然后问:“看看这是谁啊?”“哦,怎么宝宝和镜子里面的宝宝一个样子啊?”当孩子几次尝试后会慢慢地发现,镜子里的“小人儿”和自己总是同步的,会逐渐地明白那个就是自己的影子,从感性上建立自我的表象。另外,给孩子看看自己的照片,并且在看的同时启发孩子:“这个漂亮的宝宝是谁啊?”这样,不仅强化了孩子的自我形象,也将妈妈的评价传递给孩子。

再次是父母经常揉摸孩子。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