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走向未来——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成果导读

一、课题报告

1、课题的提出┄┄┄┄┄┄┄┄┄┄┄┄┄┄┄┄┄┄┄┄┄┄┄┄┄┄┄

2、课题研究的策略

3、课题研究的过程┄┄┄┄┄┄┄┄┄┄┄┄┄┄┄┄┄┄┄┄┄┄┄┄┄

4、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5、课题研究的收效与反响┄┄┄┄┄┄┄┄┄┄┄┄┄┄┄┄┄┄┄┄┄┄

6、对于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7、参考资料┄┄┄┄┄┄┄┄┄┄┄┄┄┄┄┄┄┄┄┄┄┄┄┄┄┄┄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标准

8、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9、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与基本原理┄┄┄┄┄┄┄┄┄┄┄┄┄┄┄┄┄┄

10、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11、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意见┄┄┄┄┄┄┄┄┄┄┄┄┄┄┄┄┄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说明

12、课程教学的设计建议┄┄┄┄┄┄┄┄┄┄┄┄┄┄┄┄┄┄┄┄┄┄┄

13、课程学习的方式建议┄┄┄┄┄┄┄┄┄┄┄┄┄┄┄┄┄┄┄┄┄┄┄

14、课程学习的评价建议┄┄┄┄┄┄┄┄┄┄┄┄┄┄┄┄┄┄┄┄┄┄┄

15、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16、课程开发的策略性┄┄┄┄┄┄┄┄┄┄┄┄┄┄┄┄┄┄┄┄┄┄┄┄

17、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成功要素┄┄┄┄┄┄┄┄┄┄┄┄┄┄┄┄┄┄┄┄

18、课程资源的建设┄┄┄┄┄┄┄┄┄┄┄┄┄┄┄┄┄┄┄┄┄┄┄┄┄

四、教师教学设计及学生活动案例

19、综合实践活动典型设计

— 走进大山之子(前期)┄┄┄┄┄┄┄┄┄┄┄┄┄┄┄┄┄┄┄┄

— 玩  具(后期)┄┄┄┄┄┄┄┄┄┄┄┄┄┄┄┄┄┄┄┄

20、学生活动典型案例

— 楼梯调查报告(前期)

— 中外动画片大碰撞(中期)┄┄┄┄┄┄┄┄┄┄┄┄┄┄┄┄

— 走进水的世界(后期)┄┄┄┄┄┄┄┄┄┄┄┄┄┄┄┄┄┄┄

六、基于网络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21、什么是webquest?

22、综合实践类webquest案例(网页地址http://www.lookercn.com/x_kc_a.htm)

23、综合实践类webquest主题学习网站(地址:        )

七、附 件

《让绿色走向未来——临平一小综合实践活动支持本》(已出版)

《让绿色走向未来——临平一小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果集》

《让绿色走向未来——临平一小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网站》(光盘内)

《让绿色走向未来——临平一小综合实践活动典型课例录象》(光盘内)

让绿色走向未来

——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报告

报告目录: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收效

六、对于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七、参考资料

一、课题的提出

(一)全球性课程思想的历史积淀和重大发展后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思想也在变革与发展。在古代由于时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综合发展,决定了人类从整体上把握客观客观世界,于是就萌发了综合化学校教育的课程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千字文》和《三字经》就较早地体现了寓自然、社会、历史、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课程思想。而在西方,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学校教育一直保持着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学校教育基调,体现了跨学科教育的课程思想。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知识的分化日益加剧,同时也要求学校教育课程知识的分化和系统化,于是形成了当今学校教育学科林立、门类

众多的现状。

然而,当今人类知识体系已进入一个再度综合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教育也散发出综合教育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对历史上教学课程的综合与分化积极动态过程加以反思总结,特别是对各种综合教育的课程思想加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普遍看重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开发研究,先后出现了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儿童本位等学校综合教育课程,并以培养人性的资质和能力为目标,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21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而日本把它视作新世纪教育改善的最大课题。同样,我国学样教育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校教育已经开始从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重心转移,课程观念已从稳定的、封闭的、知识的载体向学习的历程、发展的共同体、文化的再生体转变,我国提出了小学以综合性学习为主的学校教育新要求,国家教育部已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成为我国当代教育发展一个的增长点。

可以这样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不是突发的、全新的,也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兴,而是教育课程思想的历史积淀和重大发展。

(二)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性化、整体化、活动化、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生态特征。这就要学校教育必须在价值观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加以全面的革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现代社会十分关注、保护、尊重和发展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完善人的知能结构,健全人的心理,丰富人的情感,从而开掘人的本质力量。同时,当代社会中自然、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整体化和综合化的态势,学校教育的跨学科性和统整性反映了科学与人文相互粘连、纵横交错、和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要,如: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学、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力量、情感态度、心理水平、生活视野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活动计划、组织管理、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成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些教学正是社会背景要素的反映。传统的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缺乏整体性、现实性和开发性,带来了学习知识的破碎和学生的片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望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从而全面启动研究性学习,切实增强教学活动的立体感,提高了学校教育的生命活力。

(三)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自2001年5月起,我校参与了浙江省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研究会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旨在强化学生独立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该结构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的重点方向,然后通过学生独立的探索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找寻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这一结构的运作过程可简单表述为: 

发现问题   自主探索   合作点拨  再次发现问题

第一轮        第二轮

后来我们在此研究基础上又致力于探索探索创立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

式。即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收集相关的信息,得出较为完善的研究成果。

这一结构的运作过程可简单表述为: 

提出问题  明确方法  独立研究  合作交流   成果汇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我们发现这类“活动课研究性学习”:

简单活动内容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少,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科学、不够全面;在课堂开展活动多,在课堂外开展真正的实践活动少;有的仍是教师讲的多,或以学科活动之名,延伸和加深学科课的传授,学生真正动手动脑的少;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没有对研究性学习认真探讨,没有进行心理上的换位,学生被动活动的多,主动活动的少。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现有资源与课程开发相结合。

要使此项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项内容有机整合,在原有的班队活动课、劳技课、信息技术课、兴趣班的课程资源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全部内容之中,重新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供灵活的课程资源。

(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间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必须全面探索,整体推进,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个新的课程种类,必须确定实验班重点突破,采用实验法进行,结合使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加强理论指导,总结探索经验,然后及时把实验班经验成果转化为全校(3—6年级)实施的措施,进行整体推进,以达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目的。

(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其课程实践缺乏理论指导,而没有理论指导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首先应加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认真学习国家课改精神和平行学校的先进经验,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出发,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活动模式,提供操作方法,加强实践探索,通过实践的方式检验、验证、充实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理论,同时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验教师,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教师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从而形成较完善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学习阶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基础的探索已有部分成果问世,如张华的《经验课程论》等,对这些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廓清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

(二)实践阶段:

603班作为实验班,先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践分为四步走。第一步:班内部分活动能力强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动画片好还是外国动画片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该活动成果后来入编《研究性学习百例荟萃》研究出版社;第二步:教师设计、策划开展“走进大山之子“综合实践活动,该活动项目设计及设计理念后堪舆《中国教育咨询报》;第三步:师生共同设计、策划《走进水的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后其中期监测活动面向余杭区展示,获得专家、老师高度赞赏。第四步:成立“走进水的世界”网络活动小组,开发“走进水的世界”webquest网页,依助上海新视界教育网站开展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活动情况详见上海新视界教育网站http://www.lookercn.com,该webquest设计及设计理念后全文刊载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三)开发阶段:

第一步: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小组。第二步:拟定校本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其中校本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的本质与定位、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与基本原理、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意见。“校本”课程说明包括课程教学的设计建议、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特征、课程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开发的策略性、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成功要素、课程资源的建设。第三步:编写支持材料:依据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指导性文件和“校本课程标准”及课程使用说明,编写了《让绿色走向未来——临平一小综合实践活动支持本》。

(四)实施阶段:

1、设置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规定课程管理的实施流程。

校长室  科研室  综合实践活动大组  年级组(3—6年级  班  级

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科室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

,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以综合实践活动大族为主体,政教处、大队部也包括在综合实践活动大组内。大组设立组长一名,负责召集大组其他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监督年级组的工作,年级组长负责与本年级各班班主任协商确定课程的具体方案;班主任负责整体协调,管理各小组的活动。

2、培训:

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讲座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例如华师大博士顾小清、浙江教科所黄健敏博士等;购置综合实践类书籍,组织教师学习。

组织教师研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深刻领会课程精神内涵。

组织教师尝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教师在具体实践中消化吸收课程设计理念。其中蒋军晶、贺蕾等老师的多个设计入编《东方套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浙江人民出版社)、《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逐步完成从点到面的实践研究,3—6年级每个班每学期开展1—2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以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型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并在行动中与全心的评价方式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4、开发系统的webquest主题学习网站“绿色家园——网络综合实践活动”,以网站为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网上网下协同学习。

(五)总结、反思阶段:

依据各实验班尤其是重点实验班的“实验档案”,依据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学生、家长的个案调查,对小学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理论上的提炼与总结,完成课题报告。同时,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在本课题研究期内,开发与总结了三类“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模式,目前,我校主要采用“综合主题活动”这一实践模式。

1、问题中心模式。

主要希望通过围绕重大社会问题达到各科知识的综合,按照问题的逻辑线索组织课程内容。其内容来源可以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真实的问题。该模式实践流程见下图:

2、轮辐模式

选择一个内涵比较丰富有一定价值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去研究和学习不同学科课程相关的内容。主题的选择应该有多学科渗透的可能,即以学科知识作为基点,融入多元智能的发展。例如《春天》,语文课上可以写春天,音乐课上可以唱春天,美术课上可以画春天,生活课上可以找春天。该模式流程及案例见下图:

3、综合主题活动

围绕一些有价值主题(或问题、课题),将学生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综合起来主题的选择既可以侧重社会问题,又可以侧重学术问题,还可以侧重学生问题,最佳选择是能将社会、学术和学生问题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主题。既是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的综合,又是活动目的的综合。就目的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综合,而且首先是能力的综合,情感、意志的综合,其次才是知识的综合。

活动支持本的设计

(二)在本课题研究期内,拟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

为帮助各班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的精神,依据前期实践经验,制定了我校的“校本”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内容包括:课程的本质与定位;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与基本原理;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意见;课程教学的设计建议;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特征;课程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开发的策略性;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成功要素;课程资源的建设。

我校的“校本”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主要有以下特点:

1、我校的“校本”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实际上是实验班的阶段性总结,因此附有很多操作案例,后来在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改。

2、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活动设计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3、各项建议力图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为改善教学行为。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支持材料的编写质量,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提供指导。

4、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及其设计思想,为具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减少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5、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三)在本课题研究期内,开发了界面亲切的综合实践活动支持本——《让绿色走向未来》,学生能自己依据支持本自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生命之源   自然风光 自然奥秘  动物植物   环境污染主题活动窗口  主题活动窗口  主题活动窗口   主题活动窗口  主题活动窗口人类的起源 黄土高坡  循环往复的食物链 动植物的语言  暴走黄沙恐龙的足迹 茫茫沙漠  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动植物的智慧 “渴”望未来人与自然  圣洁高原  神奇天然的中草药  动植物的幽默  天下“酸雨”人与灾害  绿色草原  ……   动植物的品格  温室效应人体的奥秘 神秘山林      动植物的自我保护 古镇风雨人口与社会 烟雨水乡      动植物的情感天地 走出“喧嚣”……   迷人海滨      ……    ……     ……主题活动示例  主题活动示例   主题活动示例   主题活动示例   主题活动示例绿色编写台 绿色编写台 绿色编写台  绿色编写台  绿色编写台

该“支持本”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绿色教育”为主题,设计、组织系列学习活动。

2、从活动的“主题”到具体的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认知风格加以选择。

3、支持本中的各类推荐活动均努力结合地方资源、学校资源加以设计。

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引爆”知识点,能力训练具有内在的纽带关系。

学中应该经常穿插感知、讨论、估量、计划、参观、采访、实验、制作、展

示、调查、报告、表演、评比等学习活动,应该把课题论证、信息处理、专题研究、小组合作、社会实践、成果交流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4、力图优化学习的心境,增强学习的“休闲性”,不要把“文字”视作唯一的成果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用画、歌曲、舞蹈、表演、照片、录音、摄影、方案、构想、策划等作为自己的成果。

5、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包括学习时间、地点、成员、工具、方式等。

6、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学校这个大课堂、社区这个新学校、网络这个新课堂,和学生一起寻求社会资源和评价。

7、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评价和过程中的评价。

(四)在本课题研究期内,吸取了webquest设计理念,初步开展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建设了“绿色家园”——webquest主题学习网站。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真实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然而,现实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也有其难以克服的障碍,例如:

①学习者,特别是我们所面对的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者”,圄于繁重的课业负担,“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获得丰富的信息刺激存在着许多困难;② 独生子女的现实生活环境,相对狭窄的生活面,使他们的人际交往有较大局限,在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时,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③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制约着他们对社会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的知晓和利用;④由于现实生活中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学生发表成果的条件受到限制;

……

实践提出的问题是:必须找到一种办法,能克服上述种种障碍,确保研究型课程的切实开展。在这一方面,正在生机勃勃发展的网络技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根据我们的理解,网络具有如下特点:①海量的信息资源;②同步、异步并行的交流方式;③充分体现个人的主体性;④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

1、主题学习网站的基本框架:

主题学习——在这里,您将面向学生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式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过程建议,丰富的导航资源以及学习的评价标准等。

协商开发——在这里,公布此项课程单元首创人的信息与请求。其他教师可参与此项课程单元的协商开发与实施,以提供更多课程资源,对教学设计提出建议,并参与课程的互动实施。(具体可在“参与开发”栏目加入课程单元创建者的行列!)参与课程学习的其他学校学生也可以在此处报名。专家(包括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与教学理论专家等)也可以在此处报名参与课程协商开发与实施的志愿行动,以帮助一线教师尽快地成长。另外,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目前是多么重要!

研究分析——此栏目是在设计这个课程单元之前所进行的研究分析,其中包括:在这个单元中进行的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学习者的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学与教方式的选择;所选择的信息技术支持,以及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相关的教学理论思考。

实施设计——此栏目主要进行课程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并提出具体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教学过程与组织、教学需要的资源,以及学习的评价

研讨交流——到这里,参与课程协商的老师们提出各自的实施建议,参与问题讨论,并共享各自的教学反思与案例分析。

2、主题学习网页的主要内容。

导言——在这里写一段简短的文字向学生介绍活动或者课程。目的是吸引读者、为学习做准备。学生是我们预期的听众。

任务——任务模块将帮助学习者聚焦到他们将要进行的活动上:特别

是那些推动所有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的最终表现或成果。

过程——这一部分勾画了学习者将如何完成学习任务,为学习者设置的“脚手架”包括了清晰的学习步骤、学习资源、以及信息组织的工具。

评价——这一部分描述的是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需要符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大纲)中关于有关行为和内容的要求。

结论——用来对活动进行小结,同时鼓励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网站

3、主题学习网站的主要特点:

共享性:通过网站发布可在互联网访问到。

协商性:活动目标与具体活动内容是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协商产生。

生成性:“刚开始有一个初始的教学设计页面,随着活动的开展,具体的细则页面逐步生成。

可扩展性:下一轮实践的师生可以在这个活动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运用。

可选择性:学生可以选择网站上公布的不同的学习主题进行分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接触社会、自然……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上山下乡,看商场,走医院,深入居民小区,走访机关单位,走进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足迹遍布城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二)学生的胆量大了,自信心增强了。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数据位居学生在开展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的第一二位:有125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碰到被访对象不配合,拒绝采访、调查的问题,占学生活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类型的28.09%,位居第一;有63位学生表示活动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自己胆小,不敢跨出走向社会、走向与社会人群交流的第一步,占总数的14.15%,居第二位。这两个数据一方面表现了我们的社会大环境还远未形成大教育的格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类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社会资源的课程还有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传统课程体系里成长着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太弱,特别是对与各种人群交往没信心。值得庆幸的是,所有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全部闯过了这一关。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调整自己,征服了困难,建立了自信,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研究工作。

(三)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提高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28.4%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另外,很多参加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的同学也开始善于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表现特定的主题,表达特定的思想了。尤其是完整参加《走进水的世界》网络综合实践活动的同学,网络感觉特别好,他们不但能能非常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而且善于寻找网络上的智慧资源(利用QQ、邮箱、网络短消息、论坛),帮助自己解除疑问、摆脱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四)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兴趣提高了。

大部分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各种各种主题活动当中,当他们注意到一些令他们感兴趣、觉得惊奇或者有疑问的现象时,就自发开始了探究的过程。随着视野不断扩大;信息的获取量不断增加;信息的收集渠道不断拓宽。学生了解的信息多了,视角宽阔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广了。学生自然而然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将不大会停留于对事物表象认识的思索,更多注重思考、探究事物的内质了。例如,在水与艺术的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发现中国画与西洋画画水的方法截然不同,通过研究,他们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经验,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将这些经验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

(五)学生统筹安排工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加强了。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小组、团队为单位开展活动的,因此,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切实得到锻炼。先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班级已经可以自行组织各种大型的活动了,例如“华夏盛典”模拟杰出人才班奖晚会等,活动组织有条不紊、任务分工清晰明确,参与率也很高。

(六)学生善于反思了,并初步具备了批判的精神。

要从体验中获得领悟,学生需进行反思、交流,将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进行比较,解释数据与观察结果,并将新的概念应用于其它情境。他们做报告,肯定自己的成绩,找出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与同伴一起反思……所有的这些活动不仅帮助了学生建构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而且还帮助了他们具备了批判与质疑的精神。

(七)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

在各种以“绿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感受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研究环境问题的各个小组无一例外地把这种研究中得到的感受化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有的向社区居民分发保护环境的倡议书,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有的向政府部门建议,提出环境整治的建议;很多学生从利用双休日挨家挨户收集废旧电池。

六、对于本课题的进一步思考 

1、 如何加强培养“联通型”教师或者提高教师的协作精神、互补意识?

2、 如何形成系统的教学评价及监控的体系与方法?

3、 如何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经营体制?

4、 何把握辅导介入的“度”,既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又预留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

5、 各个年段由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比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如何将这种差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

6、活动安全始终是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隐患,如何加强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七、参考文献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长松:《探究性学习的18条原则》

洪振华:《东方套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郭元祥:《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美」小威廉姆 E多尔 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9月,第一版。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运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洪欣,《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情报》2000年第2-3期

李芒,《系统论到关系论——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J.S.兰祖利,S.M.里斯著,华华,戴耘,包容译,《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