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提出:“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也不能掉队。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种现象不容乐观,那就是——生活不“困”学习“困”的学生变多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一线教师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困生的“困”?结合我们山区学校实际,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学生天生的智力障碍导致了学生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功学习,其学习成绩始终难以提高。

二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不彻底,传统的应试教育仍旧存在。“分数指挥棒”制约了教育的创新发展,“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个性特征及能力的全面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学得呆板,学习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由于当前社会现实中的很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动力和激情,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少。

四是留守子女和单亲子女较多,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不协调,致使学生缺少爱的呵护,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难以赢得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对他们学习的指导,因而丧失学习信心。

五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当,致使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低下。

那么,转化学困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哲学家提出“内因决定外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有爱就有希望——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困生不仅学习“困”,心也“困”,因此老师一定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如果老师真正将自己的爱心倾注给学困生,那么,那些学困生就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和敬佩一个老师,就自然而然去喜欢他所上的课,这种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十分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困生逐步由“厌学”转变为“愿学”,直至“乐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