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教育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3~6岁幼儿进行社会交往、控制自我、掌握和遵守社会准则的教育过程。

● 幼儿德育是在幼儿阶段实施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

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德育有机结合的目标

● 形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积极生活的态度,具体包括:对家庭、幼儿园、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周围社会生活事件的关注,对他人尊敬、友好、关心、同情以及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情感和自立、自主精神等等;

● 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增进幼儿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中各种身份的人所应有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了解,培养他们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辨别美丑善恶、是非对错的能力),移情能力(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其感受的能力)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同伴之间的纠纷)的能力。

● 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品德,包括文明礼貌、合作友好、守纪自律、诚实勤俭等等。

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德育的途径

●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幼儿社会性教育和幼儿德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良好情绪状态下才能使幼儿身心愉快地接受教育。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更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行为是构成幼儿行为的学习途径。为此,教师应该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我们希望教育出来的孩子有礼貌,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那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满怀热情和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孩子,每一位家长和身边所有的人。“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蕴含着这些道理。

●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是渗透社会性教育与德育的良好途径,教师要增强社会性教育和德育的意识,建立有机结合的渠道,抓住时机,创造条件,施加有效、有益的影响。

我园东临自然博物馆、外滩,西临人民广场、地铁、大世界,南面为延安路高架桥和城隍庙,北面是南京路。教师正是利用了人文、地理的优势环境,带领孩子参与了系列的社会活动。

● 家园同步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第一任的教师。家园同步自然成了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德育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要积极想方设法沟通与家庭的联系,并积极利用社区的环境,推广家长的好经验,担负起教育的重任。

我园一贯重视家长工作,家园同步颇有成效,我们感到依托家长的力量,拓展社区的空间,利用休闲的时间,实施社会性教育与德育,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有力举措。为此,我们依靠园家委会的合作,又一次分出子课题,即“开展家长社区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课题的教育与实施搞得轰轰烈烈,筑成了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使之融汇交叉,并轨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德育活动

为了完成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德育有机结合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专门的活动形式,如走出去,请进来,向幼儿施加影响,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德育有机结合的实施方法

● 情感熏陶法

为幼儿创设一种关系融洽,主题鲜明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在情感上被吸引和感染,在感受的过程中接受熏陶,使他们渴望形成某一正确行为的一种方法。

● 行为转化法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为幼儿展示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转化为个人的行为。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中由父母细心照顾,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别人为自己尽义务,却不知道自己也应该承担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已经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如“树婆婆和鸟娃娃”、“杜鹃鸟”等,让幼儿通过移情,培养利他心,体验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此外,我们大班年级组也专门列出课题,即“大班幼儿责任感培养的初探”,旨在科研与教研同步,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 主动活动法

教师在观察中把来之于幼儿生活的内容提炼出来,在游戏活动中供幼儿讨论、评价、解决问题,吸引幼儿积极投入,在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水平的基础上内化为幼儿的行为准则。

● 对照评价法

引导幼儿将自身或他人的行为用图片、情景表现出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判断行为的是非,促使幼儿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由于幼儿思维水平的差异,判断是非水平的各异,观察事物的角度广,表现行为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些幼儿喜欢借助于特殊的书面语言--绘画,还有些孩子更愿意移情表述等等。为此,我们希翼充分发掘孩子的潜力,通过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德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大胆表现”和“乐于创造”的能力。

在运用(三)、(四)两种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让幼儿通过“画画,说说”,理解正确的行为,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转化为幼儿的行为。我们大班年级组积极展开课题研究,即“幼儿在画画说说中提高社会道德判断能力”。该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作为生动形象的教材内容,也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品德行为的形成积累了资料与经验。

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德育有机结合的评价

评价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评价包括对教师教育活动的评价和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首先,评价教师设计并实施的教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评价标准,除了对照教育目标外,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德育评价表”,纵向为评价的等级指标,横向为参照评价的准绳,这样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教育活动效果,促进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也有一定的“适度性”。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外部因素的调节,受人称赞的行为会加强,遭到批评的行为会减弱或消退。因此,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评价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比如,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把家里的钱当作“拾来的”交给老师;有的孩子在教师跟前一个样,在教师背后另一个样。还有些心理学家担心,过多运用评价手段控制儿童的行为会延缓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独立性的发展。看来,评价手段的运用是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最重要的是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掌握好评价的适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