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活动中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德清县机关幼儿园执笔:罗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艺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给儿童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儿童在创造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艺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潜在的创造力。许多理论与实践证明,绘画是挖掘幼儿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的创造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创造力不可能脱离儿童特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而单独存在。儿童后天创造能力的差异与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影响和指导有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儿童绘画教学就是以儿童绘画为本位,以教学为手段,正确引导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学习和生活,以反映儿童的情感、认识发展及其个性特征,实现儿童开发心智、启迪创新的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为了将儿童从小培养成具有爱思考、爱创造的良好品质,因此,我注重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研究,本文拟就对儿童绘画教学与创造力培养方面的认识,实践和探究,提出一些浅见。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绘画处于涂鸦期转变为图式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所画的图画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表现特点来,而完全不同于成人艺术,如概念化特征,各组成部分的分离与空间轮廓线的非重叠对称特点,各部分相对位置的不合理关系以及按客体特征而非原则表现的特点等。孩子们爱画画,我们做老师的除了要教会幼儿一定的技能以外,更要重视的是通过绘画充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

那么,我们如何在绘画活动中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呢?

一、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积极性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受很多因素影响,心理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往作用中,容易产生创造的欲望。也有利于幼儿打开思路,发散性的思考问题。让幼儿可以无拘无束的,不分时空的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感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他们就象融入了那个世界,经常创作出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我为他们这种敢想、求异的精神鼓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儿童对绘画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绘画教学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激发兴

趣需要贯穿绘画活动的始终。开始时鼓动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绘画过程中,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绘画结束时要把儿童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绘画活动的需求和期待。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我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强烈的绘画兴趣和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如教儿童接触造型与色彩时,我说:画画的时候教师发现很多有感情的线,线条也会快乐和生气,小朋友你们相信吗?这样从情感上调动他们绘画的积极性,然后让儿童认识线,从情感上感知真线的紧张、生气,由线的开心、顽皮、跳跃。通过对线的认识更好地启发儿童的思维把线条的情绪联系起来,这样使画面更生动又具感染力。有时我会安排一些意外效果的活动,激发幼儿好奇和探索创造的欲望。如教学形与色的运用,我让小朋友设计小花布,对初次尝试制作的儿童来说具有非常美妙的刺激性,会大大激发儿童运用形的组合构成图案和纹样,并运用色彩的变化表现图案,在涂色时运用不同的技法,尝试几种色混合的效果。这样他们自己画小花布做出一小帽子、小手套、小围巾等布织品漂亮可爱。

绘画活动中,我总是说:“小画家们,画自己想画的吧!”“你来试试,画不好没关系!”“相信你会画的很棒的!”等语言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有一次,我让小朋友画“我的好朋友”。大部分孩子都画了男孩或是女孩,有一为小朋友画了一只兔子,我对他大家赞赏。这样一来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好朋友”。

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在幼儿脑中打下“物质基础”

绘画需要想象,但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以丰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据我观察,幼儿喜欢画一些自己曾感知过的事物,或是见过的,或是听到的。组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认识事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很多时候,我都是注意抓住随机教育的机会,帮助幼儿积累艺术经验的。

如:有一次星期一早晨,有位小朋友带来了蚕宝宝,我就请小朋友观察蚕宝宝,观察完后讨论蚕宝宝的身体结构,边讨论,教师边在黑板上画下了蚕宝宝,给小朋友打下了物质基础。后来我们安排了一次画小青虫,我们引导小朋友把小青虫与蚕宝宝的身体结构作比较,比较完后教师不用示范小朋友也能画出小青虫。

三、充分提供幼儿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机会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人要成为审美主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知道什么是美,学会欣赏,在生活的细节中找寻美。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出美的事物,并组织孩子参观艺术品,了解夸张、变形、写真、图案……都蕴涵着美。

2.学会观察美的方法,表现出所感受的美。要丰富幼儿绘画题材,就要在动态、形状、颜色方面提高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帮助孩子发现寻找生活中形形色色有趣的形状和大千世界中造型的美感,让孩子看到一个事物就能归纳出它的主要形状组合,并认识其主要色调。只有学会观察,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并把它表现出来。

3.让绘画学习转化为孩子的需求。技

能是为幼儿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愿望服务的,所以当孩子在创作中,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时,就有了需要,抓住契机,或创设情境,或者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互相学习,或者触类旁通以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导就事半功倍。

四、让教育过程“活”起来,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1.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前的蜡笔画或棉签画等绘画形式,多多少少地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为次我尝试了蜡笔水粉画、组合画、手形画、数字装饰画、线条画等,取得了交好的效果。

2.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激发幼儿运用鲜明色彩。法国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的确,自然界中青山绿水、桃水柳丝都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我利用散步、春游、秋游、观察等活动,引导幼儿欣赏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加深幼儿对自然美的领悟会。我还给幼儿玩“变色游戏”,使幼儿知道红加黄是橘黄,黄加蓝是绿,红加蓝是紫……

3.开发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以往的绘画活动,总是教师先说,然后幼儿按要求去画。幼儿往往以老师说的和示范为标准进行单一模仿,即便鼓励他们去想象,也无非是一些简单的添画,这无疑会限制幼儿的想象。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尝试着将先说后画变为先画后说,在绘画过程中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所思所想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4.对于绘画中的重点和难点,我用手势比划、图片、简笔画等,对幼儿作出示意性的提示,有的还利用请同伴示范或直接观察实物等方法,遵循“教无定法,但要得法”的原则,是幼儿画出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图画。

五、积极评价作品,注重个性创造的开发

孩子们的绘画表现了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当前的心理状态,所以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艺术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

在绘画活动中我注重从色彩、构图、想象力等方面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评价同伴的作品,不追求整齐划一,使绘画活动成为孩子们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除了评价活动,在幼儿完成了一幅作品之后,我鼓励他们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作品,使大家在讲述中感受到作品的画面效果,并体会作品的画外音,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人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已经紧迫地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教师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有独特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表现自己,才能有效地挖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

总之,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注定着他们现有的创造只是一些低级的、简单的创造,是不会有什么实用价值的。而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幼儿从小有创造的意识,学会创造的方法,使他长大后,能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工作,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