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达到“依恋障碍”了吗?

非安全型的依恋类型如果没有得到积极及时的调整,孩子有可能形成心理疾患,我们称之为“反应性依恋障碍”。

爸妈如果担心自己的孩子可能有依恋问题,可以做下面的测试(根据《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的标准):

表现

抑制型

持续不喜欢和照顾者亲近,比较冷漠(如冷冷地凝视)。

1

0

对熟悉的人也很戒备,保持警惕的距离。

1

0

拒绝从别人那里接受照顾,常常非常坚持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1

0

情绪波动明显,或者是经常痛苦,继而出现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比如在地上缩成一团)。

1

0

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很少有情绪反应。

1

0

经常对同伴、兄弟姐妹和照顾者表现出攻击行为。

1

0

去抑制型

3岁之前“过分的粘人”。

1

0

学龄前期过快地对陌生人表示友好,过分亲密。

1

0

不加选择地对陌生人表达感情。

1

0

经常寻求他人的大量注意。

1

0

以上表现通常开始于5岁之前。

1

0

以上表现与其年龄不相符。

1

0

得分相加,如果总分大于6分,要高度怀疑有“反应性依恋障碍”倾向,可以到专业的心理医生那里通过各种评估(谈话、游戏、观察)来确诊。

案例回顾:

丽丽今年4岁半了。父母经常出差,她从小是由保姆带大的。保姆在丽丽2岁和4岁时,两次由于家事离开了较长时间,当时丽丽非常伤心,经常哭着说:“她不要我了!”但又不肯接保姆的电话。3岁,丽丽开始上幼儿园,一直比较乖,最近半年换了家幼儿园后,开始出现异常:不喜欢上幼儿园,去之前总是哭个不停;老师说她喜欢自己玩,很“皮”,但集体游戏时又很内向;最主要的是她在家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摔东西,或拉着大人的衣服跺脚耍赖……

这是我经手过的一个案例。经过评估,我认为丽丽是“依恋关系”出了问题。

说一说:什么是“依恋关系”?

所谓“依恋”,就是孩子(尤其是1~3岁的婴幼儿)和一个照顾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形成强烈的情感关系的过程。

虽然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倾注了大量的爱。但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而且和孩子本身性格、社会家庭环境都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有“依恋障碍”的孩子并不少。

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依恋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是影响孩子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如果不及时处理,孩子长大后,往往会产生各种人际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测一测:

★孩子的依恋类型健康吗?

下面的小问卷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孩子的“依恋类型”。

每道题目都有“是”或“否”两种答案,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如果孩子的主要抚养者为其他人,如爷爷奶奶时,问卷中的妈妈应换作爷爷奶奶。

表现

1.与妈妈分离时,会哭泣或表现不安,但能很快安静下来。

1

0

2.妈妈回家时,仍专注自己的活动,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1

0

3.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耍。

1

0

4.哭闹或受惊吓时,在妈妈的安慰下,能很快安静下来。

1

0

5.虽然是陌生人的逗弄,仍会露出笑容。

1

0

6.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强烈不安,哭闹不停,很难平静。

1

0

7.妈妈回家时会很高兴,喜欢与妈妈一起玩,愿意和妈妈分享玩具与食品。

1

0

8.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的情绪。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