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雨果的得意杰作是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那么雨果母亲的得意杰作就是自己的儿子。
             ――雨果

 雨果从小就喜爱写作。有一年,著名的美文研究院组织征诗大赛。正当雨果全力为参赛创作新诗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了,处于昏迷状态。于是,雨果只好把一首从前写的、自认为不是写得最好的《凡尔登贞女》送去参赛。

 几天后,母亲从昏迷中醒来,得知雨果参加征诗大赛的详情后,用那无力的手拉住,儿子的手,轻声地说:“维克多,你不该在难处面前退却。记住,永远不该。我要你得到那‘金百合花’特别奖,你要把你创作的最好的诗送去,”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小,但维克多?雨果听得出来,那话语中却包含着她的深切期望。

 雨果还是感到有些为难,低着头,担心地对母亲说:“但是,恐怕来不及了,明天就到期了。”

 响鼓也要重槌。“不,好孩子,来得及。今晚就写,明天一早就念给妈妈听,妈妈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妈妈最不喜欢碰到难事就畏缩的人。”母亲的眼睛里充满了鼓励、信任。

 母亲是孩子心中的上帝。雨果不再犹豫:坐在病重的母亲身旁,不停地写着、改着。这一夜,他写了120行诗。

 半个月后,这120行诗使维克多?雨果得到了“金百合花”特别奖。《凡尔登贞女》也同时被评为“金鸡冠花”奖。

 儿子的成绩是母亲最好的补药。雨果母亲的病,果真很快就好了。

 获“双奖”的事情很快就成为过去,但是母亲要“得那‘金百合花’特别奖”的坚定话语,却一直在雨果脑海中萦绕,一直激励他更加勤奋地投入文学创作。

 母亲的教育能影响和创造着孩子的命运。

 1820年2月,美文研究院又组织征诗大赛,雨果的《摩西在尼罗河上》又波评为“金鸡冠花”奖。

 按照美文研究院的规则:凡一人连得三次诗奖的,都有资格被聘为院士。这样,雨果这个年仅18岁的小伙子竟成了研究院的院士。

 1821年,当法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时,雨果和当时法兰西研究院的许多老院士一起,被邀为该会会员。这对他来说,无疑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从此,这位刚刚20岁的年轻人,就像一颗耀眼的新星,引起了法国文坛的瞩目。《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这两部世界名著,就是他丰硕成果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