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小鸡》就是一首节奏明快、内容凝练、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写了一群可爱的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快乐地做游戏。在选材上比较贴近本班幼儿的现实生活,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鸡真可爱,鸡妈妈有七只可爱的小鸡,鸡妈妈带小鸡在外面开心的做游戏”,这是一节语言领域的学科《数小鸡》,开展这个活动,我本来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习儿歌,感知并练习发音:鸡、七、米、西、里。体验与教师、同伴一起边朗诵儿歌边表演的快乐。

这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通过看挂图了解儿歌内容,能根据挂图完整的朗诵儿歌,并进行表演。于是我依据纲要中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第一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鸡妈妈生了七只小鸡,看看七只小鸡都在干什么。第二环节完整朗诵儿歌。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朗诵,并做动作。第三环节:儿歌表演。

当我在走进活动室,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1.幼儿对其余四只小鸡在做的事情不是很了解;2.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观察到了学习上的这种现象:儿歌内容比较简单,幼儿易记住,但在儿歌表演时,幼儿容易混乱。所以,在对一类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后,如何使教学更精细、更浑然一体、更富有趣味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比如,在这堂课的开始部分,“你除了知道大公鸡外,还知道什么?”这样的提问感觉比较模糊和突然。其实教师的意图就是要引出母鸡,所以我觉得可以直接用母鸡的叫声来引出,或者可以将问题改成“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小鸡也有一个幸福的家,想一想,小鸡家里会有谁呢?”

小班孩子的思维是直观具体的,所以,在学习诗歌时,可以语言和动作相结合,比如,学到“两只小鸡抢东西”时,可以让孩子们想一想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这个情节,引导幼儿用互相勾手指的方法来表达,然后让两个小朋友在前面表演,其他小朋友看着他们朗诵诗歌。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愿望会更强烈,也为后面的表演环节打好了基础。

这些现象让我知道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被引导的。因此,我觉得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调整:在分角色表演部分,还可以再灵活一些。比如,可以让7个表演的孩子带好头饰,先集中在一起,并且知道自己是表演什么的,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逐次出来表演,并且念自己表演的那一句,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经过我的反思,相信再次进行类似操作活动时会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