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幼儿正处于感觉动作和形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不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来学习的。因此,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形象直观的和有利于操作及探究的教育资源。

在“数汽车”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幼儿园附近的停车场,孩子们一边看一边交流着“停车场里有这么多的汽车呀!”、“这汽车真大呀!”……“看看,停车场里有些什么汽车呢?车子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引导幼儿,孩子们纷纷回答“有卡车、面包车、小轿车……”“有红色的车子、白颜色的车子、黑色的车子……”,“那哪种车子最多呢?哪种车子乘的人数比较多呢?”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地开始数数、比较,并争先恐后地将答案告诉老师。于是我们接着让孩子比较“哪种颜色的汽车比较多?”……孩子们用同的方法得到了答案。

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幼儿园周围停车场这一有利的资源,把数学学习活动融于幼儿感兴趣的观察车辆活动中,在比较、观察车辆的颜色、外观等特征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车辆集合中的包含关系,这种对科学知识进行活动化的、生活化的加工,(这就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能与幼儿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能引发幼儿全身心、多感官参与的,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协调和融合的生动、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究以及交流的乐趣。

二、利用社区资源,将幼儿生活“数学化”。

幼儿生活“数学化”,就是要让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所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孩子除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一日生活中学,在社会生活中用。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而最终是为了生活。我们注重通过幼儿的生活实践,让幼儿调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三、利用社区现象,将数学趣味化。

小区中搬迁的现象幼儿并不陌生,有的幼儿自己还经历了搬迁,于是我们就把生活中搬迁之事纳入了二次分类的教学内容中。由于孩子中有的已有了一些搬家感性认识,有的对搬迁事情很感兴趣,加上趣味的故事情景:算式宝宝要搬家,他们邀请孩子们帮忙找家。算卡摇身一变成了算式宝宝,运算符号是搬迁的道路,得数是新家的门牌号码。这样一来,勾起了每个孩子的热情,他们乐不知疲,几经反复,在分析、判断、运算、归类中渐渐得出了经验:要能又快又对的找到家,必须先认清搬迁的通道(运算符号),然后才能去找新家的门牌号(计算得数)。如此类的教学设计深受孩子的喜欢,对于他们自己亲身探索、感悟出来的教学经验,孩子们也记忆犹新。

对于数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不在于新、奇、多,不在于材料的花哨,而在于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在于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于符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在于真正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探究和操作的愿望;在于真正适合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种种的基础之上,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中广泛的学习资源,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