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创新教育。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要目的,在美术活动中能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激发创造欲望,感受探究过程,获得探究方法,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因此,美术教育活动为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依据。

一、 保护幼儿的创造动机和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技巧合作作品的能力,而不用他人规定的样式或方法 ”因此, 保护幼儿的创造动机、创造兴趣,是培养艺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首先,充分体现和理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潜力和动机。幼儿时期的“涂鸦”、“折剪”、“制作”现象也许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应该说这一看似简单平常的 “无意识”行为,也表现出幼儿对外界的看法、理解和自我表达形式。在绘画过程中,能使他们感兴趣的就涂画的有趣过程,而对最后的结果——画出的线条成不成形而并不关心。因此,有人称幼儿的这种绘画活动为“纯感觉的肌肉运动”或“划线娱乐运动”。儿童画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而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逐渐培养了他们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涂鸦现象的出现表明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能力。四岁幼儿的认识能力较二三岁幼儿的认识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感知的分化性增强,对事物外形的印象由模糊而渐趋准确,涂鸦的内容开始有了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的内容,其中已经蕴含了带有个性特点的创造能力。如何引导幼儿从信手涂鸦过渡到有意识地作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则需要教师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悉心加以教育引导。

其次是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给幼儿创造的空间。美术教育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打开儿童心灵的大门,只有让幼儿深刻体验创作过程中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必须让幼儿有兴趣才能提高有意性,这就必须依靠环境和教师所给的刺激。美术教学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这一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让幼儿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使幼儿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

再次,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给幼儿创造基础,大自然是幼儿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幼儿创造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想、多接触、多尝试,可以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幼儿生活,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想象的目的,从而也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准备了材料。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