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过度定量化、技术化、精确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为铸造“标准件”设置统一模型;课堂教学死抠章句,强生分别,以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潜在的联觉本能和创造冲动,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活力。语文教学渴望容忍适度的模糊性,回归作品欣赏、阅读理解的固有真义。

一、适度模糊 培育悟性

在规范文本中,有许多语言材料意思无法定量或外延不够明确,不能给出绝对精确的定义,语义朦胧。课堂讲解不应拘泥于文字考证、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上,要彰显其不确定性,充分发挥隐喻联想在语文学习中的联结功能,引领学生在“亦此亦彼”的多值形象天地里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

如一位教师教《猫》。学生说“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句话中的“蹭”写出了猫惹人喜爱。“蹭”什么意思?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字典里是“摩擦”,可从文本看,不光是“摩擦”那么简单,教学由此展开:

师:老舍爷爷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请同学们把“摩擦”一词代入句中读一读,与原句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生:用“摩擦”就没有猫可爱的感觉了。

生:用“摩擦”就没有猫温柔可亲的味道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这句话,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蹭”是轻轻地“摩擦”。如果很重的话,会弄疼老舍爷爷的。

生:“蹭”还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生:还很亲热呢,这只猫可真会撒娇!

师:说得真有趣!你看,猫还“伸出脖子要求给抓痒”呢!同学们,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亲热地蹭老舍爷爷的腿,还“蹭”出些什么?

生:(急切地)“蹭”出了笑脸。

生:“蹭”出了友谊和感情。

生:“蹭”出了 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

师:说得多有味!同学们,“蹭”是什么意思很难表达清楚。但此时此刻,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有一幅人猫嬉戏、丰富多姿的动人画面,这难道不是对“蹭”最好的理解?让我们再一次读这句话,感受这“蹭”中之形、“蹭”中之趣、“蹭”中之情和“蹭”中之美。

以上案例给我们一个启示:当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本信息时,可容忍模糊,巧用学生喜爱的方式传递形异而质同的信息。该教师不死抠词解,而是通过比较、揣摩、品味、发现、想象等方式,让学生在模糊理解中诱发语感,领悟精妙,凸现形象,感悟内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