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汉语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而且了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贯彻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案例一:利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未来社会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册第三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插秧》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熟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读过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我知道了水田是镜子,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都倒映在水里。

生(乙):我知道了农民在水田里插秧,插在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

生(丙):我知道了课文写得很美,有山、有水、有云、有树,我很想到那里去看看。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只有一边阅读,一边想像的同学才能真正感受到课文里景致的美。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丁):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前后两段写的景物顺序正好相反?

师:你可真棒!读书读得仔细,才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都来看看文中的插图,想一想,看谁能帮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甲1):老师,我知道,因为绿树最矮。

生(乙1):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因为倒映在水里的是影子,蓝天最高,所以它的影子最靠前,白云在蓝天下面,它在水里的影子也在蓝天的下面,再往下是青山、绿树,它们在水里的影子最靠后,农民插秧的时候是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所以第二段先写青山,再写绿树,再写白云、蓝天。

师:你说得太棒了,连老师都佩服你了。

在此过程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如持之以恒,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萌芽,创新能力必然发展。

案例二: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