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二《天天助残日》从教材80页至81页。教材80页插有三幅照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虽然残疾人有各种困难和不便,但是他们有和正常人同样的情感和需求。作为小学生不要只会接受别人的爱,要从小学会友爱和帮助残疾人,培养美好的品德。还有就是国家规定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联合国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是说明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并不是说只有这两天才去关爱残疾人,而是每时每刻都要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这正是本课题要表达的意思。

教材81页的短文《美丽的吻》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旨在帮助学生们认识残疾儿童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残疾人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让学生们认识到残疾儿童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短文下面的三幅照片列举了三种方便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设施,教师要以此为引入,引导学生课前调查了解更多的专为残疾人建造的各种设施,从而体会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我们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被人关爱,却不知道去关爱别人,只有少数孩子能懂得去体谅别人。为了寻求恰当的教学切入点,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你知道残疾人指的是哪些人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残疾人?

3.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

4.你知道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吗?

5.你帮助过残疾人吗?在什么地方,怎样帮助?

6.你知道哪些专为方便残疾人日常生活而建造的设施?

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百的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比较清楚,他们知道残疾人主要是指聋哑人、盲人、肢残人和智残人等。他们所看到的大多是在车站、路边乞讨的残疾人,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残疾人在路上很不方便地行走。只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盲人,他对父亲的日常生活比较了解,其他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怜悯甚至是瞧不起的层面上。在帮助残疾人方面,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说施舍过钱给有残疾的乞丐,都是父母教的。学生们对助残设施的了解也甚微。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对他们而言,只是从家长简单的言教或身教、电视新闻等渠道获得浅显的认识和感触,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但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又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因此,在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上,要以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效的活动挖掘儿童对情感的体验,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别人的爱,还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