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友爱残疾人》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中的第四个教学主题,从教材77页起至81页止。本主题分两个课题:课题一《走近残疾人》;课题二《天天助残日》。此课程强调“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体验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友爱残疾人》这课的教学要求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小学三年级学生应从对自我学习和生活的关注转而引入对他人、社会的关注。

课题一《走近残疾人》从教材77页至79页。编者在教材77页编入三幅照片,是学生以不同方式体验残疾人活动时的情景。编者为什么不直接编入残疾人生活不方便的照片呢?编者的意图是让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活动的照片反映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进而产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第一幅照片:一名女学生用布蒙着眼睛由另一名女生扶着在跑道上走路,还有五名学生在关注着她们。图文反映的意思是盲人走路十分艰辛,进而产生对盲人的理解。照片中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我们遇到盲人走路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他们,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去笑话他们,要懂得尊重和关爱残疾人。第二幅照片:用哑语进行交流,以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图文所要表达的是聋哑人不能像常人一样直接用言语来表达他们的意思,只能用手语和别人交流,在生活中非常不方便,作为健康人的我们如果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感受,那就需要学会手语才能和他们进行交流,而聋哑人本身也是需要学会手语才能和别人交流的,所以聋哑人的生活真不容易。第三幅照片:两名女生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以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

教材78页的3幅照片是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系列情景照片,学生用一只手穿衣来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困难。编者插入这3幅照片的意图是给教师一个参照,教学时可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体验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残疾人的生活。

教材79页的三幅照片配合文字介绍了三名残疾人的事迹:成洁失去双臂,却学会了以足代手,不仅能够写字,还学会了书法;着名体操运动员桑兰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与伤残作斗争,赢得了人们的赞扬;乙武洋匡出生时就没有四肢,但却凭借着顽强的精神学会了游泳、爬山、跳绳,学会了写字、作画,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日本着名的早稻田大学。编者插入这3幅照片的意图是让学生对残疾人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知道他们虽然身残,但是志坚,凭着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向世人展示他们美好幸福的人生,他们是值得世人尊重的人,也是健康人学习的好榜样。

课题二《天天助残日》从教材80页至81页。教材80页插有三幅照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虽然残疾人有各种困难和不便,但是他们有和正常人同样的情感和需求。作为小学生不要只会接受别人的爱,要从小学会友爱和帮助残疾人,培养美好的品德。还有就是国家规定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联合国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是说明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并不是说只有这两天才去关爱残疾人,而是每时每刻都要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这正是本课题要表达的意思。

教材81页的短文《美丽的吻》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旨在帮助学生们认识残疾儿童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残疾人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让学生们认识到残疾儿童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短文下面的三幅照片列举了三种方便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设施,教师要以此为引入,引导学生课前调查了解更多的专为残疾人建造的各种设施,从而体会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我们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被人关爱,却不知道去关爱别人,只有少数孩子能懂得去体谅别人。为了寻求恰当的教学切入点,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你知道残疾人指的是哪些人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残疾人?

3.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

4.你知道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吗?

5.你帮助过残疾人吗?在什么地方,怎样帮助?

6.你知道哪些专为方便残疾人日常生活而建造的设施?

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百的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比较清楚,他们知道残疾人主要是指聋哑人、盲人、肢残人和智残人等。他们所看到的大多是在车站、路边乞讨的残疾人,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残疾人在路上很不方便地行走。只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盲人,他对父亲的日常生活比较了解,其他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怜悯甚至是瞧不起的层面上。在帮助残疾人方面,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说施舍过钱给有残疾的乞丐,都是父母教的。学生们对助残设施的了解也甚微。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对他们而言,只是从家长简单的言教或身教、电视新闻等渠道获得浅显的认识和感触,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但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又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因此,在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上,要以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效的活动挖掘儿童对情感的体验,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别人的爱,还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三、大涌镇残疾人情况及扶残助残情况调查

1.大涌镇残疾人情况调查

据统计,大涌镇目前有各个级别的残疾人300余名,占常住人口的1.16%。目前,已在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档立卡的残疾人有114人。已领取了残疾证的儿童有20人,年龄最大的14 岁,最小的仅4 岁。他们当中有脑瘫患儿,有先天性痴呆患儿、有肢体残缺或器官功能障碍患儿。大部分残疾儿童因高度残疾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只有小数几个孩子有条件进学校就读。留守在家里的残疾儿童,过着孤独的日子,十分需要关心和爱护,特别是需要同龄朋友的爱。

2.大涌镇扶残助残情况调查

经调查,大涌镇残联、民政局、医院以及各社区都十分关爱残疾人。每年的助残日、六。一儿童节、过年等特别日子都开展各种的扶残助残活动,给残疾人送去温暖。2010年,大涌镇正式成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位于古色古香的安堂社区原“居易堂” 内。设有残疾人工作坊、残疾人工疗站、娱乐活动区以及图书阅览区,为残疾人提供日间托养、工(娱)疗、就业推荐、辅助性就业、职业康复训练等服务。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于5月2日正式运作,副市长殷昭举为该中心揭牌。从当天开始,100余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康复治疗和娱乐锻炼,需要就业的则可在此开工赚钱。该中心还帮助一名残疾姑娘开办书报摊,使她走上自食其力的路子。

三、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残疾人励志的故事;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助残设施、帮助残疾人的做法,体会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2)能力目标:培养、提高学生体验、调查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4)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运用多媒体丰富儿童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运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总体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友爱的情感。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助残设施、帮助残疾人的做法,体会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培养、提高学生体验、调查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五、总体教学难点:

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六、模块的教学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尊重和帮助残疾人。首先,要从创设一定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入手,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播放“断臂男孩用脚弹钢琴震撼全场”视频作为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残疾人这个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通过阅读三位有代表性的残疾人的真实故事以及观看亚残运会的运动员们正在比赛的真实情境,使学生产生对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的敬佩之情,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入,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接着,开展调查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最后,通过联同社区开展助残活动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社会,回归生活,亲身体验帮助残疾人的意义。

七、模块的教学措施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采取谈话法,亲身体验法,调查访问法,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取得成功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了儿童对残疾人的友爱和尊重。

1、创设情境,开展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师一定要保证模拟活动的进行,切不可用介绍残疾人的事迹代替模拟活动。

2、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我的感想”是本课题一项重要作业,教师最好在模拟体验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进行交流。“我的感想”强调个人的真实感受,不求篇幅字数。

4、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要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纪较小,生活经验也不丰富,特别是农村学生见识少,让他们调查残疾人专用设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制定调查表,适当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学生所作的调查不可能很深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关于调查社区在“助残日”那天开展的肋残活动,老师可带学生去调查采访社区有关领导。

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和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6、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让学生尽情地交流与分享,从中产生心理认识以及新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从中学会自我追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个人感受,同时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7、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提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助残行为,比如爱护各种场所的残疾人专用设施,不要随便占用残疾人专用的设施。

8、联同社区开展助残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以实际行动去帮助残疾人。

八、模块的课时安排

三课时

九、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与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了解比较优秀的残疾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进对残疾人理解、尊重和友爱的情感。

教学思路

针对学生对残疾人不了解、不理解这一现状,让全体学生参与模拟体验活动,以感受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交流,从而在思想上对残疾人有新的认识,产生理解与关爱之情;与此同时让学生阅读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和观看刚结束不久的亚残运会运动员们的比赛片段,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和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增进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以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

教学思路

本课时是把调查和助残活动合为一课时,在校外进行。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带领全班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调查了解有关部门和社区关爱残疾人的情况。联同社区民政部门在“全国助残日”开展扶残助残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帮助残疾人,从小种下帮助弱势群体的种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各种残疾人专用设施,以及社会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增进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树立从小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群体的意识。

教学思路

在老师指导下开展调查了解活动,了解残疾人专用设施以及对社会怎样帮助残疾人的情况。通过在课堂上资料展示交流活动,进一步巩固认识残疾人专用设施以及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