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字经常见,

用它表示时间。

早晨、中午和傍晚,

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是北京21世纪教材一年级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儿歌体裁,篇幅虽然短小,但可开掘的内涵极为丰富。李雪老师执教该课在全国第六届字理识字研讨会上,获评优课一等奖。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太阳人手,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感受时间的变化,引导孩子懂得珍惜时间。教学中教师注意把课文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努力实践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识字方法上,教师抓住儿歌中带有“日”字旁的字分类学习,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播放时钟走动时的“滴答”声,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 “你们听,谁踏着急促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学生很快判断出——“钟表”——“时间”。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打开书,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读、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时间就是这样在“滴答”声中一分一秒地流逝着。

师:那么,古人在没有钟表时通过什么判断时间?

生:在一个瓶子里,放上水,让水一滴滴地往下漏,水漏出去多少,就知道过去了多少时间。

生:日晷。日晷就是一个大圆盘,上面写着一些“早晨”、“中午”、“晚上”什么的,中间插一根铁棍,看太阳的影子就能知道时间。

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知道“日晷”,还能基本正确地说出“日晷”的原理,真是不能低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顺势调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思考。

师:如果在野外,没有日晷,古人靠什么判断时间呢?

生:靠太阳判断时间。

学生的回答非常自信。

师:对!通过太阳判断时间是最古朴、最简便的办法。日晷就是根据太阳在不同的位置映出的不同方位、不同长短的影子来确定时间的。

这时教师及时演示课件,不失时机地引导:“古人根据太阳的形状画了一个字,‘ ’(甲骨文),这就是最早的“日”字,后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日’字。”

孩子们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课件“日”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从他们兴奋的光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有了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汉字的兴趣,于是进一步引导:

请你观察屏幕上课文中变红的字有什么特点?”(在本文中,变红的字用下划线标出):

日字经常见, 用它表示时间。

里屋、中午和傍晚,

昨天、今天和明天。

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很浓,很快发现课文中变红的字都带“日”字旁。

师:这么多带“日”字旁的字,课文中是怎么用语言描述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