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巩固字词,提高表达能力也有重要作用。朗读就是要训练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但我认为多种形式的主流还是以下四点。

一、理解课文,把握感情的基调

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领会了课文的内容,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要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一种扑面而来的春天的气息,作者流露出的一种欣喜的心情,让学生感到自己也投入到春天的怀抱。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情感得到激发,感情就有所依托,朗读起来就特别有感情,而且反过来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范读,形成朗读的规范

教师范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为学生提供朗读模式,二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创设氛围。范读的方式可事先录音,可当堂示范。

教师的范读,应重在“范”。由“示范”而成为学生的“典范”,进而形成学生朗读的“规范”。

三、指导朗读,把握朗读的技巧

教师范读课文以后,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这时候,教师应在朗读之前,提出具体要求。即声音洪亮,表情自然,姿势等等,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然后,要求学生揣摩朗读技巧,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触摸到课文的灵魂。特别是有些词句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要注意指导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时进行适度的把握。

四、师生评述,落实训练的效果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