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参加救援的危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了解参加救援的危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勇敢永远是懦弱的死敌,她是对那些为了正义和良知而临危不惧的人们的赞美和褒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勇敢的少年。

二、讲授新课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读题目。

(1)这个题目应抓住什么词语来的?(勇敢)

(2)“勇敢”一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叹)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作者的喜爱和赞叹。

2.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归纳。

(1)这位少年是谁?

(2)作者为什么说他勇敢?

3.教师导入:是啊,老师也很想指导什么样的少年竟让作者如此的喜爱和赞叹,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去读课文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读,初步感知汉斯的勇敢。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勇敢的少年指谁?

(2)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人称赞他勇敢?

充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集体反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要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开火车检查个别学生认读的情况。

(4)要求学生找出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在读句子中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

2.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1)请各小组的组长反馈课文的读通情况,对于各小组存在的朗读难点进行指导。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评议。

(3)大家一起朗读课文。

3.指名反馈:勇敢的少年指谁?(汉斯)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人称赞他勇敢?(十六岁的汉斯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地去救援遇险的人。)

4.教师小结:尽管母亲哀求他不要去,但汉斯却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救援的危险。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描写救援危险的句子。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应的句子,体会画“ ”的词语。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冲入了汹涌的海浪中。忧心忡忡的村民聚集在海边。他们每人举着一把提灯,盼望着救援队顺利返回。

3.教师引导讨论:救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中,划艇随时会被巨浪掀翻,他们也将失去自己的生命,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援助遇险的人。既然可能失去更多人的生命,那么,可不可以不救与遇险的人呢?

如果不去救援,那么遇险的人是必死无疑,一点儿生的希望都没有了,不仅要去救援,而且速度还要快,因为遇险的人在短时间内都有生命危险,“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

4.教师出示下列句子,体会救援的不易。

一个小时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向岸边驶来。大家喜出望外,欢呼着跑上前去,迎接自己的亲人。救援人员已经精疲力尽了,一到海滩,就坐下起不来了。

“喜出望外”课文指大家可能有生命危险,可是大家却出乎意料地平安回来了,大家格外高兴。说明救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终于”、“筋疲力尽”等词看出救援很困难。

三、课堂练习

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紧张、忧愁、害怕、喜出望外地)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渔船遇险情况的危急以及人们救援时的紧张、害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当时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在渔船遇险时,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救援队安全地回来,人们喜出望外。可是救援队长却大声说:“救援船太小,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现在还有一个人留在哪儿,等待我们去救援。”这时候人们怎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课下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两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勇敢的少年

汉斯(自告奋勇) 救援 遇险的人

勇敢、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