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二、课标解读

结合以上课标内容和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解决问题为载体,探究算理,掌握方法,实现算理算法的有机融合

以例4教学为例,“编一个中国结用0.85 m丝绳。这里有7.65 m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经历这几个过程:根据情境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估计编“中国结”的个数;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计算方法,必然有学生想到将“米”转化为“厘米”来计算,将问题转化为“765里面有几个85”来解决;也有学生会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种方法;适时引导“这两种方法有联系吗”,展开交流算法,体会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共同点,都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显然,整个过程将“怎样算”与“为什么这样算”有机融合起来。学生也不只是盲目地记住怎样操作,而是充分地理解算理之后进行算法概括。

(二)以计算教学为媒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每一个例题,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计算”与“解决问题”两个目标并重的达成过程。引出算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让学生经历 “整理信息: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怎样列式,为什么?列式计算:怎样计算?检验反思:这样做对吗?方法是怎样的?”的全过程。显然,例题引出算式,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就有必要分析已知量之间、已知量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选择算法。在这个过程中,“以用促算”“以算促用”,既充分彰显新课程“算用结合”的编写特色,也更注重具体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积累,为分析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迁移到其他的、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

(三)重视技能的形成,更重运算能力的培养

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运算,这是针对运算技能而言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正确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具体的条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算”,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怎样算更好”等一系列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适当的练习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与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