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们骑小车

爱惜每一粒米

原天津化工厂宣传部干部张庆亮昨天向本报提供了两张天化幼儿园的老照片。

张庆亮介绍,1954年6月,天津化工厂建起汉沽地区第一所幼儿园,主要接收出生56天至2周岁的婴幼儿,当时入园幼儿30名,教养员1名。 1956年开始接收2周岁以上幼儿,幼儿达到50多名。1961年增派5名幼儿教师,并制定幼儿教学大纲,开展文体活动,成为汉沽区先进幼儿园。1981 年,招考22名年轻女工到天津幼儿师范学校培训学习,后回厂任教。

1982年该厂投资62万元,建成26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设有330套床位。1985年10月,该厂又建立了第二所幼儿园。

上世纪七十年代,新港船厂托儿所组织孩子联欢庆“六一”——鼓足一口气 拔河要胜利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天津新港船厂退休职工陈国栋向本报提供了一张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片,反映了天津新港船厂托儿所在新港工人俱乐部举行庆“六一”活动的情景。

陈国栋介绍,当时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新港船厂托儿所都会举办联欢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娱乐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新港船厂托儿所庆“六一”联欢会,往往会在新港地区唯一的文娱活动场所——新港工人俱乐部举行。该俱乐部除了拥有较为宽敞的露天场地外,还有一座可容纳千余人的大剧场,可举行文艺演出。

陈国栋回忆,在儿童节当天,新港船厂托儿所的上百名大、中、小班的孩子和阿姨来到俱乐部前广场,举行拔河、骑脚踏车等比赛,晚上则在大剧场举办专场演出晚会。

小学生们在修理桌椅板凳,当年的小木匠杨振国(左一)。

排着队,把零用钱存入小银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天化职工子弟小学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爱劳动的好习惯——桌椅坏了自己修零钱存入小银行

原天津化工厂宣传部新闻干事张庆亮昨日向本报提供了两张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反映了当年天津化工厂职工子弟小学“小银行”和“小木匠组”的活动。

张庆亮介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天化职工子弟小学“小银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零用钱学生们舍不得花,积攒下几分几角存入“小银行”的木制箱子里,并由学生推荐的小会计统一记账,然后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存入国家银行。

学校“小木匠组”的学生们,从家里拿来木工用具,发现学校桌椅板凳坏了,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修理。

一晃38余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木匠现在已40多岁了。近日,笔者见到当年的小木匠杨振国,谈起当年修理桌椅板凳的事仍记忆犹新。他说,父亲是一位木工,自己经常在家里帮他干活,学到了一些木工技术,学校成立“小木匠组”,自己就成了组里的小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