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构建与中国传统文化、世俗观念相兼容的性教育观念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里,成年人如何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孩子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所提供的性教育,应当为家长分忧。”胡萍老师认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展教育,是一种教育公平的体现。据她分析,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不能过分要求家长在儿童性教育上一定要有所作为,家长可以与学校教师配合,支持学校开展健康向上的性教育活动。

彭晓辉教授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家长若想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首先自己要先去了解,去学习,要有所准备,盲目的介入还不如不要涉及。难以胜任的家长,可以支持孩子去参加正规的性教育课程。

根据上理工附小所总结的一些教学经验,适宜儿童的教材和师资都很重要。丁利民校长说,恰当的卡通插图和恰当的教师态度,可以告诉孩子“美好的大自然、美好的生命与家庭,美好的爱与性”等。

据了解,今年8月末,北京某学校试点的性健康教材曝光,河南出现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生理知识模型教学等,引发社会上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议。

“期望能构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世俗观念相兼容的性教育观念,我们所推广的儿童性别教育、性健康教育等,应当是中国主流价值观所能接受的那种。”据胡萍介绍,早在21世纪初,儿童性健康教育就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学校开展零星试点。接受过试点教学的那一批中国孩子现在已进入大学,从目前的一些跟踪访问案例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性焦虑和性困惑要相对少于其他同龄人。

针对儿童的性健康教育缘何日趋迫切?

“7岁半胸部发育,8岁月经初潮的女孩,已不是个案。”2001年起在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开展试点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胡萍对新华社记者说,近10年间中国少年儿童的青春期提前已是大势所趋,缺乏恰当的性教育,导致一些城市的少女怀孕率上升。

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学组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女孩青春期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的12.5岁提前3.3岁。环境中类激素污染物的影响和摄入含有性激素的食物或药物等是助推青春期提前的主因。

“这是一个性早熟的时代,也是一个"性暗示"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编辑部每天收到的来信来电显示,家长的困惑很多,儿童性健康教育很迫切。”《为了孩子》杂志社编辑刘丽说。

今天,在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里,只要稍稍留心,你就会发现,与“性”相关的符号其实就在孩子眼前。街头灯箱广告上的性感女郎;超市收银台前和糖果摆在一起的安全套;电视里越来越多的男女亲热场面;互联网上随处可搜的性关键词……

参与编写北京某学校性教育试验教材的吕卫红说,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对北京14所学校453名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性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从学校获得性知识,有5%的学生可以正确识别性隐私部位。与此同时,有16%完全不识性器官,超过14%的受访者说他们不知如何处理性侵犯,而另外4%的学生觉得性侵犯“无所谓”。

在一些质疑声中,认为“十四五岁才是青春期,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性教育为时过早”的观点占相当比例。对此,多位专家和一线教师指出,恰恰是提前教育,才可能将问题防患于未然,更何况青春期也已提前,教育更应先行。

观摩课程的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余娟说,应当站在人格教育的高度去理解儿童性别教育,它不仅仅限于“性”。

“我们不是要教导孩子去过性生活,而是要堂堂正正告诉他们,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性是美好的,不是肮脏的,这样的教育在低学龄期完成,更有利于儿童成年后的家庭和谐。”上海理工大学附小副校长、参与《男孩女孩》教材编纂的徐晶老师说。

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教授彭晓辉也认为,性健康教育应该提早。他说:“家长越藏着掖着,孩子就越好奇;中国家长习惯于告诉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结果孩子就会自卑,还可能阻碍心理和智能的正常发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