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数学课堂,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追求有效的教学,要实施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

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认为活动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非常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 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 目标动词。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学生的活动去探索规律、学习新知,推测验证。但活动只是一种载体,活动不等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感悟、活动中理解、活动中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丰富的活动,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手脚“活”了,但笔者关心的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的“活”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活”了,否则你设计的活动就是无效的活动。

数学活动要占据一定的时间,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无效的活动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师生的精力,教学不能追求时尚,而要追求一种效益。

怎样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有效利用活动材料。

既然花了时间让学生去活动,教师就要好好利用学生活动的资料,关键是会用,否则会降低学生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

二、有效选择活动内容。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但是不能理解为一定要创设数学活动,每个内容、每节课都要创设数学活动,教师要有效的选择活动内容。可以为数学知识的引入提供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通过收集学生喜欢食品、课外活动项目、电视节目等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习利息之间去了解一些储蓄方面的信息,课后进行储蓄实践,增加知识的厚度等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可设计观察、实验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课堂上要让孩子充分的动起来,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在讨论和交流中推导出来,让学生都来做做手工,让孩子都来体验一下小小数学家来发现知识。并列结合学习比较适合进行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所谓并列结合学习就是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不构成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的关系,但有一定的联合意义,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与分析,利用知识之间的正迁移进行猜想、验证。如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再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进率、面积单位的进率,再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等就可以这样教学。

三、有效组织活动过程。

活动的质量如何,与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

活动的组织要遵循注意以下几点:

1、全体参与。并不是说表面上的动作参与,还有思维上的参与。课堂并不是一部分学生活动的舞台。

2、严谨有序。学生活动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如何分工,活动顺序,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成果都必须非常明确,这样活动才会有效果。

3、适时点拨。数学活动要讲究“放得适度,扶得合理”,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或设置矛盾,或拨开迷雾,帮助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有效引导活动思考。

活动后要有思考,这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活动是一种外显行为,思维是一种内在活动,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会转化为数学化的行为。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课堂到这里达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以上是我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自己的实践,对数学活动设计的一些见解,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