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孵小鸡》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成功版本。既有人文性的感悟型教学模式,也有工具性的训练型教学模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教师都把它定义为一个名人励志小故事,但是却很忌讳把它作为一个故事来教学,以避免有分析情节之嫌。我已经是第二次执教这个小故事了。

这次,我把眼光放在了回归语文本质,为什么就不能通过一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习得的目标呢?为什么不用孩子气的爱迪生带给孩子们语言和情智上的提高呢?

在整合了两种教学模式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更有了明确的探索的方向——根据学情选择教学策略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有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才能更为科学地处理好学科的教学。

首先,我要求自己在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上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这堂课我制定的目标有三个:

1、随文认识“孵、搂”理解“孵”的意思,在语境中读准“笃”字。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开展合理想象,说说爱迪生为什么、怎么孵小鸡的。

3、知道爱迪生从小爱问问题、爱动脑筋、敢于实践,后来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目标一是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二是单元训练重点,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能力的学习和掌握。目标三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点。有的老师可能认为,简单的识字教学在课堂上根本成不了亮点,在向中高年级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字词的教学,而把重头戏落在了感悟明理上,在我看来,这是从教师自我本位出发,寻求表面上的顺畅,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情,盲目提高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要求,无意识地教会了学生说空话。所以我比较注重把这几个目标有机的糅合在一起。

片段一

生字导入,读好课题。

师:出示“孵”字,读。猜猜是什么意思?

生:动物把蛋长出后代来。

生:花时间把蛋焐热让小鸡出来。

在这里,还有的同学说是下蛋。这说明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理解这个词语的。即使事先预习,书面化的语言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回答很随意地打消了学生的疑虑,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沉浸到故事中。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