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性别结构失衡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现实是,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中,女性教师成了幼儿园及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主要力量。这样的教师性别结构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发展。

3、课程内容缺失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其课程内容也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将会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幼儿适应困难

有些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园和小学对孩子的要求有着很大不同,刚开始上学,有的孩子会感到身心疲惫,容易陷入注意力不集中状态,产生厌学情绪。

有些孩子学习没后劲。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时间长些就会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4]同时,还出现了幼小衔接中许多问题,比如:做事磨蹭,比较娇气,不会听讲,不会和同学交流,不会和老师相处等等。

5、家长观念陈旧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然而,家长中有不少观念还比较陈旧。他们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积累轻身心发展,揠苗助长,压抑天性,教育观念都有很多偏差。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