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园与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习特点

幼儿园学生是进入幼儿期的3—6岁儿童,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同时,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此时的儿童逐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进入小学的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2]小学生入学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他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三、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1、办学宗旨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幼儿园却为一己私利,办违规的学前班,使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此外,许多幼儿园夸大了幼小衔接这一幼儿教育工作,甚至把它作为了幼儿园教育的主要职能,并以小学规范化纪律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幼儿课堂。

小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主导活动是课堂的学习,教育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然而,大多数小学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过分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他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一阶段的特殊情况。在进行幼小衔接这一工作中,小学主动的衔接工作做得不够。

2、师资力量

(1)师资力量缺乏

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此外,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薄弱,大多数学历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都不愿在幼儿园从教。

(2)教育观念偏差

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教学以“读、写、算”为主,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忽视调动儿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忽视室外游戏、体育活动等。而某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这些教师对幼小衔接并没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而且没有将这一工作视为影响其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