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挑山工》是一篇老课文,以前放在六年级学习,北师大版教材把它放到了四年级下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摒弃以前逐段分析讲解的做法,力求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创设了当导游的情境,让学生自觉自愿接触文本,从而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课是放在《快与慢》这一主题单元里的,于是使学生感悟快与慢的辩证关系便成为本课一大难点。而这一难点的突破必须在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不可生硬地讲解。我设计了句式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达到顿悟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通过学生自己当导游的活动,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以及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听说过“挑山工”这个名字吗?(听说过的学生介绍情况,其他的同学可提问)

你们看,他们就是挑山工。(播放课件“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情景”)

此时,你想说什么?(学生随意发言,可以提问,可以评论)

[点评:“挑山工”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用鲜活的形象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著名的作家冯骥才还写有一篇名为《挑山工》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不大为人熟知的人们。

二、学生自学课文

1?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画出你认为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标注。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3?小组交流。

[点评: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应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理解教材]

三 、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课文

1? 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读文。

今天,有一个旅游团要登泰山,他们不了解“挑山工”,一定会提出不少问题。你们要向游客介绍挑山工,对游客提出的问题还要认真解答。怎么样,谁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点评: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十分关键,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自然会认真地与文本接触]

2?根据学生意愿分成“导游团”和“旅游团”。(每组有不同任务)

导游团:细读课文,根据文中的内容设计导游词。

旅游团:细读课文,根据文中的内容准备问题。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3?学生就近分成小组练习。(每组内有导游1~2名,游客若干)

教师巡视并参与谈话。

预设导游词提纲:

挑山工是怎样一群人?

他们挑物上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旅游者提出的问题:

(1)挑山工走的路线为什么是折尺形?

(2)挑山工们为什么身材矮小?

(3)挑山工为什么看着走得很慢,但常常跑到我们前头?

(导游词和问题不必是教师预设好的,学生可自由发挥,但教师要调控的是学生是否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4?班级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讨论问题(3)。当导游回答不清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读书,边读书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点评:在生生互动中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步步走向深入]

5?句式练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挑山工的话。

你们走得快,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走得慢,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通过句式练习使学生了解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来确定回答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

6?评选最佳导游。

根据口头表达能力、对课文的理解、态度等方面评价。

四、 回到文本,总结升华

1?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况。

2?思考讨论。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联系上文,说说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

3?迁移拓展。

出示课文插图:如果这就是挂在作者书桌前的画,你在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4 交流学生写下的感受。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与挑山工直接对话,又一次深化理解课文主题并培养书面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