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是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关键环节。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软式”思考,进行“读思”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然后发表对文本比较深入的看法,可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另外,阅读教学中“思考”的程度也不要过分、过细。我们看到有些公开课中,老师一味强调“精思”,就一个细节反复研磨,甚至不惜东拉西扯地去发挥“微言大义”,这样的“思悟”,反而有可能把好端端的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应重在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教师来说,应重在教给学生创造性思考方式。那么怎样将“软性”思考这种模式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将“喻思”“推思”“变思”“反思”“异思”“疑思”合理、恰当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不但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喻思——使难点迎刃而解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费解处,思不明又查不到,怎么办?不妨向自己提出“……好比……”问题,去寻找与之类相类似的事物,以它打比方,做解释。这种喻思属于类比思维,是一种迂回性的思考。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都是靠喻思获得创意,取得发明硕果。以喻思理解难点,也会触类旁通,化生疏为熟悉。

如在《养花》一课中,学生不明白既然“有忧”“有泪”,为什么会对养花产生乐趣呢?此时,若让学生自己思考:“这种苦中有乐好比自己生活中的什么事?”就会激发他们搜寻身边熟识的类似的情况,就不难想到:做游戏、参加竞赛,输了可能要伤心,但不会因此而放弃玩和比赛,反而对它更有兴致。再如学生在学习《金色的脚印》时,在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后,理解课题是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深刻的含义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课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有独特的含义。”于是我顺水推舟,将《金色的鱼钩》的最后一句话与《金色的脚印》一起拿到课堂上:“‘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好比‘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金色的鱼钩’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好比‘金色的脚印’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教师这样的触类旁通,这样的化生疏为熟悉,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难点迎刃而解了。

二、推思——诞生新见解

世间万物都处于发展中。囿于中心及篇幅,课文不可能将所有事物的发展均体现在文字上。为了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推思”——“将会怎样……”的方式,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思考。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课文的相对静止状态。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初读课文,学生对狐狸的认识大多定格在狡猾、专说奉承话等不良的印象,至于乌鸦,大部分学生认为它本性老实,由于骄傲才上了狐狸的当。能有这样的理解,基本上已读懂了课文,但如果到此为止,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事物只求片面理解的不良定势。所以教师要突破这种对课文的相对静止状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表演角色:“面对狐狸的奉承,我是乌鸦,将会怎样?”“乌鸦嘴里的肉很好吃,我将会怎样得到呢?”学生兴趣盎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进行精彩的表演。讨论、表演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其实狐狸挺聪明才能骗到乌鸦嘴里的肉。”“乌鸦爱听好话却笨,它完全可以放好肉再唱歌。”……诸如此类的理解还有很多。这种新见解来源于“推思”的作用。

三、变思——创造想象触角的阶梯

课文精彩处比比皆是。只有通过比,才能显示出精妙处。比,就要借助“变思”,即抓住课文某处做出假设,有意将课文做动态变化,提出“假如……”一类问题,设置对比面,再作对照,文中蕴含的妙处即可跃然而出。做哪些假设呢?一般可采取把课文删一删、添一添、换一换、调一调、变一变的技法,再行对比理解。

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看图习作《小鸭子得救了》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对小鸭子是怎样得救的进行深究,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维,敢于创新,想出更好更巧妙的方法:“如果当时你在场,你能想出更好更巧的方法吗?”“假如是现在,你们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救小鸭子?”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潜力,从多种的假设和想象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再如《黄河象》假想黄河象陷淤泥灌水而死的来历是重点内容。“这种假想是凭空想象吗”?则是难点。破难的优化思考提出“假如……”的一些假想,再逐一结合课文比较。假如黄河象由于饥饿而死呢?不对,发掘时化石插入泥沙、脚踩砾石就无法解释;假如老黄河象被猛兽咬死呢?也不对,发掘时骨架的完整就不能自圆其说;假如黄河象因严寒冻僵而死呢?还不对,发掘时骨架呈站立的姿势说明不可能站着冻死……这样不断地自设自否,显露出课文推理严密,假想有“事实”;有依据,推测很科学。虽然几种假设是错的,但它是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这不仅为深刻理解课文的垫脚石,而且成为练就创造想象触角的阶梯。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