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核对“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三是直接用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计算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购物小票”的情境,也可以采用当地学生熟悉的题材。其次是利用直观手段(如涂一涂,算一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全部来源于农村。本班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课改教材的学习,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与人合作,探究与交流,并能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去过超市购物吗?

生:去过。

师: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生:一张小票。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核对购物小票。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小票(用书上的购物小票),

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从小票上知道了酸牛奶1.25元,饼干2.41元。

生2:我还知道了应付金额是3.66元。

生3:我知道了收款的时间和超市的电话号码。

师:同学们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的钱数对不对呢?以小组为单位,核对一下购物小票上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

生1:我们用买酸牛奶和饼干的钱数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应收的钱数。算式是:1.25+2.41

生2:我们组把应收的钱数减去酸牛奶的钱数,看一看是不是饼干的钱数,算式是:3.66-1.25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这是两道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5页“涂一涂”谁知道这两幅图什么意思吗?

生:第一幅图表示1 .25+2.41=?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第二幅图表示3 .66-1.25=?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