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可以是指令性的。它是教师对幼儿动手操作的指令、要求。在数学操作、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化操作是必要的、经常性的,幼儿就是在动手摆弄、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形成自己的数知识、数概念。

在运用这类教学用语时,一方面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每一次的个体操作指令不宜过多,以一到两个为宜;另一方面注意发出的指令要交代清楚、重点突出。如要求幼儿将图形按红、黄两色进行间隔排序时,这里的关键词是“红、黄两色”和“间隔”这两个词,教师发出指令时速度一定要放慢,并可稍作停顿,加以强调。这样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化抽象为具象,为幼儿开启思维的大门,也为幼儿表述提供了参考的范本。如果教师一贯慎重运用这样的方式,幼儿长期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教师,并在生活中再现教师语言运用的情景,慢慢地它就自然成为幼儿自身表达的一种习惯和方式。

三、鼓励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说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归纳起来就是让幼儿“想说、愿说、敢说、会说”,生成创造性语言运用环境。

在数学活动中,有数字,有图形,还有符号。每个数字、每个图形等都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生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内容。如最简单地问小班幼儿数字“1”像什么,幼儿会结合生活经验天马行空,随意想象,有的说像拐杖,有的说像支笔,又有的说像根棒、像把直尺等。再如问中班幼儿数字“5”可以表示什么,幼儿会回答:5棵树、5颗糖、5 本书、5只动物、5支笔、5把刀、5张小床、5扇窗……可以表达的事物有很多,而幼儿在表达时一方面要思考有别于同伴,另一方面又注意到合理准确地使用量词。如教师让大班幼儿看算式编应用题,相同的算式在不同幼儿的思维表述中可以各自编出不同的应用题内容。这一切正是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表现。

需强调的是,任何的数学活动都不要变成教师一问到底或一言堂的形式,一定要留给幼儿大量反问、质疑、思索、表述的空间。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幼儿思索:“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诸如此类,举一反三,幼儿就会变得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敢于大胆表达,不盲目从众。而这些正是教育工作者期盼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一定要贯彻领域渗透的思想,把握一切培养幼儿语言的机会,那么数学活动就不仅能提升幼儿的逻辑数理能力,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