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幼儿教育界在语言教育方面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进一步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促进幼儿智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发展幼儿数理逻辑智慧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儿数学教育就是利用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小学数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那么在以培养幼儿数理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活动中是否可以渗透幼儿的语言教育呢?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数学活动与语言活动虽然有着明显的不同,不需要幼儿有优美动听的语句以及丰富的词汇,但也有密切联系,需要幼儿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口语表达能力。实际上,语言在数学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一方面是教师的语言,它直接影响到幼儿理解和学习的效果,影响到幼儿的个体性操作;另一方面是幼儿的语言,幼儿在数学活动中需要用完整精练的语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这种能力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达成的。新《纲要》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支持性的语言环境,在语言教育方面,教师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支持者的作用就得到了凸显,由教师提供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那么数学活动中怎样恰到好处地渗透语言教育,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呢?

一、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确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贯穿、连接整个教学过程的语言,它是教育教学过程得以开展的联系性语言。这类语言在数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首先,在数学活动的开始环节,这时的教学语言主要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活动的内容。常用的方法有故事讲述法、问题设置法以及直接讲解法等。

1、故事讲述法是通过创编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或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这种方法在各类活动中都较常见。

2、问题设置法主要是根据游戏的内容或规则设计问题,引起幼儿的思考,从而使幼儿了解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小兔拔萝卜”中,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分辨萝卜和青菜,并能进行5以内手口一致的点数。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内容:“一天,天气晴朗,小兔跟着妈妈到田里拔萝卜。小朋友,请你们帮小兔找一找,哪些是萝卜?小兔拔了几个萝卜?”

3、直接讲解法是指教师直接明了地讲述活动的内容或规则。如中班数学活动“做客”中,主要是要求幼儿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活动中,教师一边出示立体的人物教具,一边直接提出要求:“红红家有3个人,又来了一位客人,现在家里有几个人?

其次,在数学活动的中间环节和结束环节,教学用语一方面是用简单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概念,另一方面是帮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如在大班“我爱我的幼儿园”中的小主题“园庆日”中,教师预设了数学活动“分蛋糕”,目的是让幼儿初步了解等分的意义,尝试二等分、四等分。

在幼儿尝试操作的基础上对“等分”进行讲解时,教师把抽象、深奥的等分概念解释为“把一样东西分成大小一样的几份就是等分”。而幼儿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再次的分蛋糕、分饼干、分糖果等分实物操作练习,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我把一件(或块、个等)分成了大小相等的几份”。教师要求幼儿量词使用准确,份数的表达要清楚。这就一举两得,既巩固了幼儿的数知识,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数学操作、游戏活动中指令明确,重点突出

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可以是指令性的。它是教师对幼儿动手操作的指令、要求。在数学操作、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化操作是必要的、经常性的,幼儿就是在动手摆弄、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形成自己的数知识、数概念。

在运用这类教学用语时,一方面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每一次的个体操作指令不宜过多,以一到两个为宜;另一方面注意发出的指令要交代清楚、重点突出。如要求幼儿将图形按红、黄两色进行间隔排序时,这里的关键词是“红、黄两色”和“间隔”这两个词,教师发出指令时速度一定要放慢,并可稍作停顿,加以强调。这样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化抽象为具象,为幼儿开启思维的大门,也为幼儿表述提供了参考的范本。如果教师一贯慎重运用这样的方式,幼儿长期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教师,并在生活中再现教师语言运用的情景,慢慢地它就自然成为幼儿自身表达的一种习惯和方式。

三、鼓励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说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归纳起来就是让幼儿“想说、愿说、敢说、会说”,生成创造性语言运用环境。

在数学活动中,有数字,有图形,还有符号。每个数字、每个图形等都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生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内容。如最简单地问小班幼儿数字“1”像什么,幼儿会结合生活经验天马行空,随意想象,有的说像拐杖,有的说像支笔,又有的说像根棒、像把直尺等。再如问中班幼儿数字“5”可以表示什么,幼儿会回答:5棵树、5颗糖、5 本书、5只动物、5支笔、5把刀、5张小床、5扇窗……可以表达的事物有很多,而幼儿在表达时一方面要思考有别于同伴,另一方面又注意到合理准确地使用量词。如教师让大班幼儿看算式编应用题,相同的算式在不同幼儿的思维表述中可以各自编出不同的应用题内容。这一切正是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表现。

需强调的是,任何的数学活动都不要变成教师一问到底或一言堂的形式,一定要留给幼儿大量反问、质疑、思索、表述的空间。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幼儿思索:“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诸如此类,举一反三,幼儿就会变得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敢于大胆表达,不盲目从众。而这些正是教育工作者期盼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一定要贯彻领域渗透的思想,把握一切培养幼儿语言的机会,那么数学活动就不仅能提升幼儿的逻辑数理能力,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