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是与学生联系在一起,课堂是一个重要纽带,课堂上,学生在贪婪地学习知识,而教师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书写着自己的成长历程。每一节课都是一次锻炼,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成长的体验。我把上好每一节课当作我教学生涯的不变的目标,并不是每节课都成功,但我都力求自己尽最大努力去对待,也许每节课都有缺憾,但都不会后悔。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一直激动着、兴奋着,激动于学生的表现,激动于课堂的生成,下课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是我最满意的一堂课了,无论是自己的表现,还是学生的表现。我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一点点进步时,我没有理由不高兴,我没有理由不反思。

 课堂内的思考

一、形散而神不散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走教案的情形,即预设好了教学过程,一环紧扣一环,或是侃侃而谈替代学生的思维,或是生搬硬套,曲解学生的思维,总之要把学生拉回自己的教学路子上。这样做,其实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取而代之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两为主呢: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呢?我想课堂教学绝不能比作一篇散文,优美的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思想纵然驰骋千里之外,但总有一缰绳引它回到自己家也是文章的中心问题。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着眼点,而解决或突出这个着眼点可以分几方面去处理,这是教师需要把握的,而至于具体怎样处理,先处理什么后解决什么,这个主动权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教师只做一总结或两部分之间衔接即可。《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的“神”是赞美老人与海鸥的和谐关系,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我就把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课堂教学之“神”,围绕“老人给海鸥喂食”和“海鸥为老人送别”两个场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悟情感。无论学生如何感悟,老师只要沿着这条主线,课堂教学就不会偏离主题,即使学生的回答过于离谱,教师只要避轻就重,仍然可以回到正常的教学轨道。本节课的教学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